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漫天要价致发行中止 八菱科技为何叫人“不待见” (2)

2011年11月04日 14: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八菱科技发行坎坷路

  今年6月,八菱科技因二级市场低迷,根据当时主承销商民生证券统计,提供有效申报的询价对象共计19家,不足20家,不得不中止发行,成为A股市场首家中止发行公司。此后,八菱科技10月17日重上发审会并成功过会。

  信息显示,4月20日,其保荐商民生证券在八菱科技价值分析报告中,给出的估值是33.5-40.2元,价格中枢为36.92元,对应2010年市盈率为25.97-31.16倍。10月18日,民生证券再次抛出八菱科技价值分析报告,此次估值已经大幅降至21.26-25.15元,价格中枢为23.09元。八菱科技申购前的公告则显示,此次IPO将按照每股17.11元的价格发行,发行后市盈率为18.4倍,比较4月份36.92元的估值,降价幅度达到54%。

  而后,10月17日,八菱科技因会计师受罚又重新上会审核。10月20日,火速公布发行日程。短短4个月,八菱科技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命运。“这一次,民生证券主要为了挽回名誉而战。”深圳一位知名投行高管表示。整个投行圈,还有庞大的拟上市群体,都在密切关注着八菱科技的命运。但对买方而言,却食之无味。

  降低发行价,似乎成了八菱科技和民生证券没有选择

  的选择。而询价机构们关心的是,八菱科技和民生证券到底能做出什么程度的让步。对不少已经看了八菱科技最新招股书的询价机构而言,非但没有惊喜,反而多了一些忐忑。对比发现,新招股书比此前版本多了6页,主要补充了两点。一是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二是在风险提示中加了“公司产品对单一客户的单一车型依赖的风险”。

  招股书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和今年上半年,公司对上汽通用五菱“五菱之光”车型的配套散热器产品分别占其对上汽通用五菱散热器产品销售额的80.66%、64.05%、58.97%和42.21%,占营收总额比例分别为22.77%、28.31%、25.47%和18.37%。存在对上汽通用五菱“五菱之光”单一车型依赖较大的风险。

  而八菱科技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也是机构不看好的理由。招股书显示,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增长15.62%,净利润4059万元,增长18.99%。

  相比之下,在2008-2010年期间,其营收增长率分别为26.76%和30.15%,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6.74%和37.29%。而八菱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但是季节性特征不明显。”照此推断,也就是说八菱科技的业绩增长开始放缓,且减速了近50%。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这个数据有点让人失望,但行业大势如此。”

  市场的普遍现象

  实际上,八菱科技代表的现象不只是个案。近期很多新股都有这一现象。成都路桥的询价对象有31家,但高于发行价而入围摇号的仅6家;宜昌交运有64家询价对象,但入围摇号的仅12家……在这些公司的发现过程中,超过八成询价机构都无缘参与摇号。

  业内人士指出,从上述现象来看,目前A股市场新股发行制度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现行制度之所以要规定询价对象低于20家,新股发行必须中止,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因询价机构家数过少,出现新股发行定价不合理的现象。然而,过低的网下摇号入围率,又容易导致新股最终的定价权集中少数机构手中;即便凑够了一定的询价机构数量,但由于绝大部分机构的报价却落在空处,机构为新股定价的合理程度事实上大打折扣。”

  必须指出的是,网下机构定价不准,容易导致散户申购新股后吃亏。根据现有规则,散户没有新股定价权,但要承担80%的新股网上发行;机构有定价权,但最多只能购买20%的新股。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合理定价”新股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行情不好时,有些保荐机构会主动短信问候。“说实话,即使现在,我也坚持16元的报价。17.11元这个价格虽然不离谱,但对买方缺乏吸引力,因为少了3个月锁定期的流动性溢价”,有券商自营高管如是说,“17.11元的话,我的机会成本太大了。我还不如直接从二级市场接盘。”

  “这只能说明八菱科技之前的要价太离谱,狮子大开口”,业内人士表示,“在现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像八菱科技之前那样的要价,达不到预期是很正常的。现在发行一个IPO,募集到的资金本就大不如前,市场信心也一直未恢复,所以八菱科技不被看好是意料之中。”本报记者王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