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投资者入场
早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纷纷撤退,财务投资者相继入场。其中最为抢眼的,便是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和中国外管局旗下的SPV公司。
淡马锡在引资之初,就以同时入股两家大型国有银行而显得颇不寻常。
2005年6月,淡马锡投资约14亿美元,从汇金公司购买了5.1%的建行股份;次年2月,又在上市前,投资15.24亿美元认购了5%的中行股份,成为惟一同时入股两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外资机构。
不过,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淡马锡多以财务投资者自居,关注的焦点更多是投资收益。
接近建行的权威人士透露,虽然淡马锡最初的入股比例超过了战略投资者的比例,但双方的战略投资者关系并不紧密,“淡马锡也从未在董事会或经营决策中发表意见,而主张相关权利。”与此同时,建行对淡马锡增持或减持的行动,亦无约束力。
此后,淡马锡数次增持建行,不断从美国银行手中买入建行股份或配股权。截至今年7月,其持有的建行股份已经达到7.03%。而此间,淡马锡数次减持中行,今年7月卖出中行和建行部分股份后,再次出手增持了建行。
据接近两行和淡马锡的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淡马锡减持,一方面是调整投资配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后续美国银行减持和农行限售股解禁会打压股价,所以选择高位获利了结。
知情人士透露,与美国银行和其他战投的撤退不同,淡马锡不动声色的市场操作,其实收益率更高。
同样仅仅三个月之后,淡马锡再次出手,成为美国银行持有的建行股份的主要买家。此次增持后,其在建行的持股比例有望超过10%。但建行方面透露,淡马锡没有要求派董事,也没有直接与建行就股份交易接触。
一位了解淡马锡投资风格的私募股权界投资高管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淡马锡属于“非典型的长期投资者”,作为过去七年间全球投资回报最高的机构,淡马锡的成功得益于其对亚洲和中国机会的充分认知。“虽然中国市场的占比居高不下,不符合一般的投资组合规律。”
前述人士表示,根据其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要求,淡马锡会不时进行短线操作、技术操作和市场操作,低买高卖,调整投资组合不足为奇。
关于前述外管局的SPV公司,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称,美国银行当时希望找到一两个大买家,将股份集中出售给尽可能少的买家。一来方便谈判和交易,二来也有助于建行股权结构的相对稳定。在金融危机中泥足深陷,同时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的海外金融机构,有实力接盘者少之又少。而外汇储备高企之下,美元和欧元又均面临各自的难题,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需要另辟蹊径,“这家公司接手便在情理之中。”过去数年间,中国外管局一直借道其注册于香港的公司,在海外少量分散地参与一些企业和机构的股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