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
外资银行在此时再次大撤退,并非偶然。G20峰会公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后,令原本已经因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伤筋动骨的全球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本压力和财务困境。
前述外资银行高管坦承,外资此时撤退,首先,是因自身难保,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和股东回报的双重约束,外资银行的决策层不得不先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既包括机构自身的财务压力,也包括管理层自身的业绩表现。
其次,目前的投资收益已经相当不错,激流勇退胜于继续恋栈。
第三,这些外资银行都感到最初的战略投资,至今充其量只是财务投资,想要借此实现的其他诉求并无可能,所以不如及早获利了结,降低资本占用。
以美国银行为例,其公告称,此次出售建行股份主要是加强公司资本基础,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美国银行11月4日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此次减持建行股份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包括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资本比率的要求,因此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建行行长张建国公开表示。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美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5%。预计此次减持完成后,美银的一级核心充足率将达到近9%。而按照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级资本管理的新规,美国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需要达到9.5%左右,其资本压力可见一斑。
“大量出售建行股权的决定,符合我们建立强大的资产负债表的既定目标。”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汤普森(Bruce Tompson)预计,这笔交易,加上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将为美国银行增加约29亿美元的一级核心资本,按照“巴塞尔协议I”的标准,一级核心资本率将提高约24个基点。至此,美国银行通过投资建行,累计套现260亿美元,扣除投资成本,收益超过160亿美元。
此外,近期的财报显示,由于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缩减,高盛第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合每股净亏损84美分。此番减持,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善其财务状况。最终,高盛的减持规模则较预期的24亿股减少至17.52亿股,每股作价4.88港元至5港元,套现约86亿港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虽然高盛已累计三次减持,但其对工行的投资,仍是该公司用自有资金进行的最大股权投资。
“除非不得已,外资银行也并不想将难得的投资机会拱手相让,更重要的是还很‘伤感情’。”一位外资投行高管举例称,瑞银2008年底在中行H股解禁之后,当即抛售了全部股权,此举对其形象和业务发展不无影响,去年错失农行的承销大单,与此不无关系。
一位大行高管表示,外资银行的战略意图难于实现,也是外资战投纷纷撤退的原因所在。由于持股比例有限,外资战投在国有银行里的话语权十分有限,而最初寄望的进一步市场开放后的业务发展机会,也迟迟没有到来,令他们感到恐怕继续持有,也难有机会。
亦不乏市场人士认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短期恐难有惊喜,目前减持,目标银行的股价已经较去年同期跌去不少,如不及时出手锁定收益,短期内恐怕难有更好的机会。这也是他们急于撤退的依据。
不少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上述说法不无道理,中资银行的确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但外资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在美国银行战略撤退的同时,淡马锡一再接盘,持股比例甚至较上市之初翻了一番,至少说明,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还是有信心,也有兴趣。
“在总结此轮引资得失之后,中资银行该如何走下去,恐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有银行高管直言,随着外资股东的纷纷撤退,主要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的努力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面临更多挑战。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在中资银行海外上市过程中,提供了信誉背书,并在零售银行、风险控制、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限的技术输出,基本完成了当初引资时所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但他也担心,没有了外资股东约束之后,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和干预,会不会又重新浮出水面,“是个大问题。”财新《新世纪》 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