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自设立以来,多数创新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募集到发展急需用的资金,极大增强了公司的资金实力。两年来,部分上市公司计划内募集资金也已使用完毕。创业板再融资作为制度性问题被提上议程。
业内人士认为,允许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定向债,既适应其持续融资需求,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可在股东持股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实现公司良性发展。从创业板定向债的初步制度安排来看,“小额”、“快速”或成为今后创业板再融资的主要特点。
超募现象有所缓解
创业板的推出及时解决了众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25日,创业板设立至今,276家上市公司实际募集资金共计1814.1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筹资净额约6.57亿元。27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资金共计1140.22亿元。
创业板设立之初,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企,超募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业板初期发行市盈率高企状况得到修正。自2011年以来创业板超募现象已有所缓解。
据统计,2010年第四季度,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为90.56倍,2011年前三个季度平均发行市盈率分别为66.90倍、44.18倍和39.91倍。其中,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的创业板公司共有16家,多数集中在2010年底发行上市。新研股份(300159)、星河生物(300143)和沃森生物(300142)三家公司分别以150.82倍、138.46倍和133.80倍的发行市盈率位居前三甲。
从超募的资金量来看,2009年IPO的42家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总计135.81亿元;2010年全年创业板公司IPO超募资金共计624.69亿元;到了2011年(截至11月25日),创业板公司IPO超募资金则375.56亿元。国民技术(300077)、碧水源(300070)和沃森生物超募资金分别高达19.64亿元、18.71亿元和18.07亿元。
伴随着创业板新股定价的理性回归,募集资金较多的情况也有所改变,部分公司甚至出现资金募集不足的现象。2011年中期,星星科技(300256)、精锻科技(300258)、东宝生物(300239)和洲明科技(300232)四家创业板公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募集不足。其中,星星科技实际募集资金与计划内募投资金的缺口达1.06亿元。
资金使用有序进行
针对创业板公司出现的超募问题,深交所于2010年4月制定并发布了《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对超募资金的存放和使用提出了基本要求,对超募资金的使用程序作了明确规定。
业内人士指出,创业板公司上市前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管理层缺乏运作大资金、大项目的经验。如果投资项目选择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资产流失,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强化募集资金使用监管对创业板公司而言十分必要。
通过严格监管,创业板公司规范和诚信意识不断加强,募集资金使用按计划有序进行。统计显示,2010年上市的117家公司中,截至今年三季度,募资使用总额为322.96亿元,占其首发募资总额907.55亿元的35.59%;2011年上市满半年的56家公司中,截至今年三季度,募资使用总额为79.7亿元,占其首发总募资额419.36亿元的19%。
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超过八成以上的创业板公司对全部或部分超募资金做出了使用安排。21.89%的超募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其中,大禹节水(300021)和华星创业(300025)超募资金均已实际使用完毕,另有吉峰农机(300022)等7家公司使用比例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