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是基金业身上最华丽的霓裳,也是基金业多年来倾尽心血“移植”进投资者心中的主流投资理念,更是众多持有人信任基金的重要基石之一。但从去年延续至今的IPO高询价乱象,却暴露出众多基金经理在实践价值投资理念时的心口不一:对于二级市场大量个股明显偏低的估值,他们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并不断卖出,但转身便参与诸多明显高估个股的炒作游戏之中,包括在新股IPO中离谱的报价。
这是一个被广为诟病的现象,其因令人费解。投资者已很难揣摩,在基金经理们心目中,何谓真正的“价值投资”——尽管面对媒体时,基金经理们如教科书般千篇一律地阐述价值投资,让人无从反驳。但在人后,每个人或许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而这种困惑,已然渐渐影响着基金的江湖地位。
为“虚火”猛添柴
本不应该在新股IPO询价中报出高价的基金,却频频成为这把虚火的添柴者,令虚火愈烧愈旺——这是当前基金价值投资“双轨制”中饱受质疑的焦点。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明确指出,基金公司在新股IPO网下询价阶段,报价存在着不合理或高估现象。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更是直言:“很奇怪的,基金公司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以接受?”
深交所数据显示,在每单IPO报价最高的前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创业板报价最高的十家机构,频次统计排名中有3家是基金公司。
而从个案中,人们更能直观感受到基金在新股IPO询价中的一些离谱行为。以雷曼光电为例,该股发行价格为每股38元,发行后市盈率高达131倍,但如此高的市盈率竟有约40只基金报价在发行价之上(含发行价),其中最高者国投瑞银旗下两只基金均报价51元,偏离度达到34.2%,甚至易方达管理的两只社保基金组合也在高报价之列。无独有偶,在天晟新材的IPO询价中,这只首发市盈率(发行后)近90倍的个股也受到了许多基金公司的青睐,其中华夏基金旗下的中信稳定双利债基的报价达到55元,与发行价32元相比,偏离度达到71.8%,而华夏旗下另有4只偏股型基金报价也高达50元。
很显然,与基金公司动辄以“价值投资”包装自己相对照,这些行为令持有人难以理解。而事实上,由于IPO网下配售有3个月的锁定期,这些高市盈率发行的个股泡沫破灭后一路暴跌,已令不少勇于高价配售的基金被迫咽下“苦果”。如此,人们不禁要问,秉承“价值投资”理论的基金,缘何会在新股IPO中大失水准呢?
“坦白地说,在新股报价中,基金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全部。”几番犹豫后,上海某基金经理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采访,“事实上,基金经理对新股的报价并不是随意的,一般也要经过投资决策委员会或投研部门的讨论,基金经理也要对自己的报价给出合理的理由。只不过由于对许多细分子行业的期望值过高,加上投行和券商刻意包装的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人情关系,在最近两年的新股报价中,基金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但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基金在IPO询价中离谱的报价,与他们的投资理念无关,主要是受到各种非投资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情关”难过。“事实上,即便报出了离谱的价格,单只基金最终网下获配的数量也有限,二级市场价格暴跌对基金净值的影响很小,并不会打乱基金经理的布局。因此,新股报价过高并不会影响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相反,却可以让基金经理巩固甚至拓展自己的人脉。”该业内人士称,“但这种做法,不仅对二级市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是对持有人的不负责任,更是与他们一贯宣传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