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施健正在学院的库房内组装控制配件。
“老施,转向好像还是有点延迟,线是不是接长了?” 第一次走进宁夏大学物电学院的实验室,施健正在和他的队友们一起试验他们研制的救援机器人。“机器人的研制特别复杂,要是都能像电影里的变形金刚那么神奇,我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施健笑着说。
今年24岁的施健就读于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是一名2011级的在读硕士研究生。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就在想,虽然很多废墟是救援人员进不去的,但如果能够制造一台以生命探测、地形记录和小型救援物资运送为核心任务的机器人,那可能会救更多的人!”恰逢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开始报名,施健在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自己的机器人研制团队。万事开头难,团队组建之初,没有材料没有图纸也没有设计专家,就连最基本的研发场地都没有,施健和他的团队不得不临时找了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场所,13个人都挤在那里工作。施健回忆道:“当时我们的电脑都是一台挨一台摆放,两台电脑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厘米。”作为机器人核心部件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负责人,施健和他的团队在比赛之前没有睡过一次踏实觉,方便面和馒头是他们的主食,办公室也慢慢成了他们休息、吃饭的地方,一个零件、一条履带、一个齿轮都是他和团队四处拼凑、日日夜夜手工打磨出来的。彭昭之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