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北的黄河边上,与陕北榆林市隔河相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颇具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民俗文化特色。临县人在婚嫁风俗方面,一直沿革了黄河文化习俗,至今不衰。
古代汉人婚礼程序讲究“六礼”。即:纳采(提亲)、问名(问对方生辰八字)、纳吉(定亲)、纳征(送彩礼)、请期(确定婚期后先告知女方,征得同意)、亲迎(娶媳妇)。因地域差别,各地又大有不同,但实质大同小异。在碛口一带,自古流传下来大致有七个程序:提亲、相亲、定亲、送彩礼、娶亲、成亲、拜亲。一大早,人们吃过饭准备迎亲。一些仪式过后,新郎披红挂绿去迎接新娘。娶亲回来后,村里看热闹的乡亲们已经将路口围了个水泄不通。新郎新娘先回家进行祭拜仪式,然后回到村口,在亲戚朋友的簇拥下要绕着村子走一圈。村里看热闹的人们前推后拥地将新郎的父亲拉到人群里,让他背新媳妇。新媳妇不干,周围的后生们硬是将新媳妇抬起来放在老公公的背上。新郎的哥哥也被人们拉了进来,在众人的起哄下抱起新媳妇。老公公戴的帽子上写着“炒面神”,是表示对一对新人未来生活的支持。胸前用红绳挂着个碗口大的纸盒,里面放的是炒面,脸上擦了不少白面。婆婆穿着喜庆的衣服,走在人群里和亲戚朋友一起舞起伞头秧歌,众亲朋好友在领队的响工的指挥下舞者秧歌簇拥着一对新人,好不热闹,一队人就这么一路热闹地向新郎的家里走去。
下午三点开始吃喜饭,由于地方小人多,这种流水席要吃好几拨。姨姨、姑姑、舅舅等直近亲属还有响工组成乐队的师傅们当晚都住了下来,参加了第二天上午的新婚夫妇拜天地、认大小仪式。晚上,有“二人台”小戏,直唱到晚上11点,村里的人才散去。结婚的第二天上午,新娘新郎开始拜天地,认父母。
图为新郎的家人全部穿上喜庆的服装,公公婆婆和叔叔、婶婶等在村门口。卫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