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刺青现状: 同行相轻,学术交流的氛围和圈子几乎没有 刚做文身第一年,王超自己给自己刺,后来在身上刺青是为了交流,“我找的文身师都不差,找他刺,是为了学习。”除了肚子没刺。他对自己徒弟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必须要画画。 王超目前带了四个徒弟,两男两女,其中一个女孩还是研究生。
他说自己为了在西安发展刺青也付出了很多,但效果不好,他2010年曾将师父请来西安交流学习,但西安本地的刺青师只来了不到8个人,山西、新疆、甘肃等地却来了不少人,整个活动他自己贴了5万元。 “2004年就有人想拜我为师,2009年我才开始正式带徒。很多人伤了我的心,私自接活,也是我没有带好他们。”
王超说现在收徒先看人品。“雕安一门很多人削尖脑袋想进来,我师父用了3年时间考验我,只要他来大陆,天南海北我都陪着。2009年我办了一场拜师会,磕头敬茶行大礼。” 王超说自己的工作室平均一个月大概有三四十个顾客,他认为西安整体情况比较保守,跟顾客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不敢接触新锐的东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行相轻,学术交流的氛围和圈子几乎没有。
王超的学生中,光宇是学设计的,毕业半年在网游公司工作,他说自己了解西安的刺青后,决定找个适合自己的伯乐,就找到了王超。在他眼里,刺青是一门艺术形态,就如同如今的艺术家都在选择新的手法来表现艺术一样,他选择了刺青来表现。而23岁的陈尧则是此前在另一家店里已实践了一年多,他以前都是在自己腿上用水练习刺青,一年前才开始尝试在真人身上刺青。他同样是对刺青文化有向往的年轻人,他认为刺青的图案附着了创作者的灵魂。
另一家刺青工作室的主人陈艺凡毕业于建筑科技大学,他也是在接触了刺青后,打破了自己对文身的概念,特别是感到刺青的彩色不可思议,“不是印象中那种‘道上’的用缝衣针加墨水的文身”。他说入行后也有几年迷茫,因为家里人反对,经济收入一开始也不行,只有2000多元。虽然如今收入七八千,在钟楼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陈艺凡表示他对自己没有太定位,靠自己琢磨,看国外比较好的作品就去模仿,因此各种风格都有。陈艺凡的刺青之路基本也是西安绝大多数从业者的发展方式,而王超这样希望承担起刺青文化重任的,他的路注定了艰难与崎岖 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