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甘肃珍贵病危文物的“手术师”
(1/6)
"← →"翻页
11月12日,刚刚吃过午饭的陈赓龄和几个同事像往常一样匆忙赶来,低头继续对几只产自原始社会已“身负重伤”的陶罐进行修复。这间类似大杂货铺子的工作室里堆满了电子天平、化学药水、试管、电脑等极不协调的陈列搭配物品。桌子一角,被厚厚一摞印有多种文字的文物书籍和手抄笔记所占据。这里就是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工作室。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赓龄和同事们担当着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作为修复“手术”的操刀者,文物修复者必须在对每件病害文物精益求精抢救的同时,为排队“候诊”的其他病危文物争取出尽快“入诊”的宝贵时间。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工作已有十多年据甘肃省文博部门最近一次摸底调查,目前甘肃省馆藏的44万件文物中,约30万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需要修复的包括纸质、纺织、漆木、瓷器等有机质文物约10万件左右,而亟待抢救性修复的有两三万件之多。 杨艳敏 摄
发布时间:2014-11-13 10:49:19 【编辑:翟璐】
抢救甘肃珍贵病危文物的“手术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