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日)上午10时,随着西安开往郑州的高铁徐徐停稳,柏杨先生的骨灰在女儿女婿的护送下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中原大地。
上午11时,柏杨先生的骨灰被迎进了河南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他将在这里安息。
葬在新郑是缘分
柏杨祖籍河南辉县,出生在河南通许,叶落归根,为什么选择葬在新郑呢?
几个月来一直为此事奔波忙碌的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说:今年4月29日,是柏杨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举行《柏杨全集》首发式。柏杨遗孀张香华应邀从台湾赶到北京出席了首发式,张香华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表达了希望将柏杨先生骨灰安放在家乡河南,让先生永远安息在生他养他的中原故土的愿望。我接到这个任务后,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与辉县、通许、郑州、新郑等地联络选取墓址,经与张香华女士及柏杨子女多次沟通,家属们决定选在新郑。张香华女士专门发来了委托书,不管是辉县、通许还是新郑,只要是回到中原大地,就是柏杨先生最大的心愿。
柏杨的二女儿崔渝生说:我的父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三次回到河南,他对故乡的感情很深。病重时的父亲曾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道:“回大陆的感觉真好”!我们明白他是很想回家的。父亲逝世后,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台湾海峡,还有一部分带回了内地。今天我受张香华阿姨及兄弟姊妹的委托,将父亲的部分骨灰护送到河南。我们的父亲能在这个地方安息,是父亲的福气,也是缘分。
《丑陋的中国人》陪伴
11时许,在精心布置的灵堂内,举行了简短的追思仪式。
灵堂里悬挂着柏杨那张双手托腮的照片(左上图),这张照片也曾在台湾的柏杨遗体告别仪式上悬挂过。
崔渝生用雪白的毛巾把骨灰盒仔细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把一本薄薄的书放进了骨灰盒内。
崔渝生说:这是一本1988年内地第一次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当时出版这本书曾引起了很大的风波。这是父亲写的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很有意义,就让这本书永远地陪伴着父亲吧。
简单而隆重的仪式结束后,崔渝生又将从西安专程带来的柏杨部分遗物捐赠给了人文纪念馆。柏杨生前穿过的西服上印有柏杨的原名“郭衣洞”,而一条围巾上的名字则是“柏杨”。同时捐赠的还有香港、台湾出版的《中国人活得好没有尊严》、《天真是一种动力》等书籍以及部分电视台制作的有关柏杨的专题片。
崔渝生说:两年前,父亲柏杨在台湾告别了亲人,也告别了他曾经生活了89个年头的世界。父亲热爱故土,思念家乡。落叶归根,今天父亲终于回来了。我们想对父亲说:爸爸你累了,回到家乡好好歇歇吧!
曾给《大河报》题词
今年66岁的崔渝生出生在重庆,乳名毛毛,随母亲崔秀英的姓,所以叫崔渝生。
长期生活在西安的崔渝生和父亲分开时年龄还很小,直到她41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台湾,名叫柏杨。
崔渝生说:父亲离开家时,我还小,只会说“爸爸,坐”,别的都没有印象了。妈妈1976年去世,也没有怎么给我说过父亲的事儿。
崔渝生说:我第一次和父亲见面是1986年在香港,虽然很多年没见,我们一下火车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这就是血缘亲情吧。在香港,我才知道我有个姐姐生活在河南新乡。她的身体不好,今天没能来参加父亲的骨灰存放仪式。
崔渝生说:父亲曾于1988年、1993年、1998年三次回故乡河南,每次都很高兴。1998年那次,在郑州,和河南文学界的朋友座谈,还给《大河报》题了词:饮故乡水、见故乡人,越来越淳厚的,是这份乡土之情。前几天,我在家里整理父亲的资料,发现了这个题词,就抄了下来。
崔渝生说:晚年的父亲还想再回来,但年纪太大,身体也不好,没能再回故乡。父亲一生颠沛流离,我们虽没得到完整的父亲,但我们对爸爸的爱是真的,是永远的。
碑文只写一句话
为了能让柏杨先生在故乡安息,福寿园对柏杨墓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还请上海的雕塑家李从顺专门制作了柏杨塑像。记者从照片上看到,正在制作中的柏杨雕像是全身坐像,膝盖上摊着书,右手托腮深思。
崔渝生说:李从顺设计了几种样式,我们选择了这个。我们还去上海看过几次,也提了一些意见,雕像做得很像我父亲。
崔渝生建议说:父亲的墓碑上生平不用写太多。他的出生日期都是不准确的,一种版本说生日是3月7日,那是纪念1968年被捕入狱的日子;有一种说法是11月,那是他到台湾时为报户口临时编的。我们建议,就刻上父亲经常说的那句话“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下面缀“河南辉县人柏杨”就行了。
郑彦英说,9月中旬,有关部门将为柏杨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和铜像、墓碑揭幕仪式。(记者 张体义)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