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泡沫红茶"文化:珍珠奶茶征服世界(图)——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台湾新闻

台"泡沫红茶"文化:珍珠奶茶征服世界(图)

2010年08月13日 11: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湾一家奶茶店的店员正在调制珍珠奶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甫到台湾,许多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喝一杯珍珠奶茶。不要小看这一杯飘着浓浓茶香、奶香、果香的甘甜饮料,这可是台湾最具原创性、最具代表性的饮料,或许也是风靡世界范围最广、最让人接受的台湾小吃之一。

  “我在大陆看到珍珠奶茶的招牌,好多都会加上台湾二字,似乎这样才能证明它的正宗。”台南翰林茶馆的老板涂宗和说,珍珠奶茶是台湾的骄傲。

  可以吃的饮料

  走在台湾街头,几乎每个路口一拐角,就是一家饮料店,而饮料店菜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源自台湾的“泡沫红茶”文化,较一般饮料不同的是,珍珠奶茶杯底覆有厚厚的“珍珠”——好喝又好吃,是它最大的卖点。因此,“珍珠”也就成为评价珍珠奶茶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有人或许会好奇,香甜可口、嚼劲十足的“珍珠”究竟是什么东西?实际上,看似晶莹透亮的“珍珠”只是由普通地瓜粉制作而成的粉圆。

  传统的台湾粉圆由手工制作,手续繁复且颇有讲究。在南投的一家粉圆加工厂我们看到,地瓜粉加水后,首先要经过不断的搓揉,之后,再以筛网筛选出大小不同的粉圆。有的工坊为了让粉圆更有弹性,加工时会加入少量糯米。而为了确保粉圆在偏甜的奶茶中仍能保持甜味,通常粉圆都会浸泡焦糖浆,最终形成黑色透亮的“珍珠”。

  珍珠奶茶界的“老饕”不仅对粉圆有较高的要求,更讲究的是茶水。“台湾产的红茶口味偏淡,斯里兰卡红茶口味更正更醇厚,做出来的珍珠奶茶更香。”经营茶店20多年的涂宗和说,“好的珍珠奶茶,用料讲究质量,而且只有现调的口味才对。”

  发源处的“黑白”之争

  在台湾,提起最正宗的现调珍珠奶茶,有两间店铺最负盛名,一是台中的春水堂茶艺馆,另一家则是台南的翰林茶馆。而更具戏剧性的是,这两间店铺都宣称是珍珠奶茶发明者,一场“黑白”之争吵了数十年。

  台中市春水堂茶艺馆研发经理林秀慧称,1985年前后,她有次一时兴起,把粉圆加入冰奶茶,做出了这道“私房茶”。直至1987年这款饮料才正式推出,并由同事命名为“珍珠奶茶”。

  春水堂老板刘汉介说,当时珍珠奶茶加的是水果、糖浆、糖渍地瓜和粉圆,刚推出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但是在一次电视节目访问后,终于吸引了生意人的注意。“因粉圆如黑珍珠故以珍珠奶茶定名。”

  而台南市翰林茶馆涂宗和则说,1987年时,他在台南市成功路的鸭母寮菜市场看到一位阿姨在卖粉圆,于是兴起将粉圆和茶结合的构想。经回店试做后,由于粉圆就好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于是他便将其取名为“珍珠奶茶”。

  由于翰林茶馆最早的珍珠是白色“西米露”(西谷米做成的粉圆),而春水堂的珍珠是黑色的糖渍地瓜粉圆,因此对发源地的争论最后成为“黑白之争”。尽管对结果莫衷一是,但这两家店旷日持久的争论为珍珠奶茶做足了宣传。或许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两间店皆未申请专利权或商标权,因而使得珍珠奶茶可以被不断“复制”发展,最终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饮料。

  从风靡世界到返璞归真

  龙珠、椰果、酸梅汤、绿茶、花茶……如今能喝到的珍珠奶茶,品种繁多,配料和底茶的组合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完全可以由个人喜好定制专属口味。

  回顾珍珠奶茶流行的历史,可以看到台湾早期的珍珠奶茶诞生于泡沫红茶店,最初多半强调奶茶必须新鲜现摇。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自动封口机”的引入为珍珠奶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台湾许多新的投资业者,如乐立杯、休闲小站、大联盟、快可立等,最早开始采用自动封口机开始拓展连锁外带饮料店业务。从此,外带式的珍珠奶茶店成为主流,也因为连锁店的参加,商人可以将珍珠奶茶拓展到全世界。

  而连锁式珍珠奶茶出现后,为了口味管理与加快生产速度,不少连锁店将改现调奶茶为事先调好的奶茶。事先调好的奶茶多半也不是在开店前以红茶跟奶精调出,而是总店直接以奶茶粉的形式提供到店里,加水即可。这种奶茶若不喝静放几小时,会发现粉末完全沉淀,上面是透明的糖水,证明这样调出来的奶茶,红茶成分并不溶于水中。

  近年来,有专家指出,珍珠奶茶热量偏高,不宜长期饮用。由于健康的主张逐渐被强调,传统的鲜珍珠奶茶又活跃于市场上:粉圆不能加防腐剂、红茶必须新鲜现泡、鲜奶取代高热奶精……

  今天看来,珍珠奶茶的历史,记录的正是台湾人将传统茶文化创新、流行化的一个成功案例。而珍珠奶茶的返璞归真,是否意味着流行多年以后,它已确立了在经典“台湾味”中的地位? (记者 杜榕)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