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达人忆台南碗粿的“前尘后世”——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台湾新闻

美食达人忆台南碗粿的“前尘后世”

2010年10月11日 11:3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初二那年,一开学,能力分班,全班有一大半互相不认识。我右边坐的姓郑、左边坐的姓施,正好课本教到郑成功与施琅,虽然这些古代人物已经远得没感觉了,但这一郑一施的后人,都长得老实到怎么也看不出来他们有着如此显赫的“宗亲”。更巧的是他们两家都在卖“哇阿贵”(碗粿),这是传统的闽南点心,在大陆并不多见。

  早期台湾客家人用切碎了的菜甫(萝卜干)和着磨好的米浆,蒸好了当点心,女人们用担子挑到田里,给农忙的家人补充体力。这玩意儿固定在碗中、又没汤汁,便于运送,冷了也另有风情,真是田埂中的迷人滋味啊!

  台南是台湾早期有钱人最多的地方,小吃相对的也花样多、竞争多。碗粿讲究的是得用陈年米、炒香的葱酥肉燥,香弥了整个粿底,另外加上咸蛋黄、腌过的瘦肉、香菇,丰富了主体的口感。在四五十年前,这样“内容”的点心,可是难得的珍品。

  小郑长得有些老样,我用郑成功老爸的名字帮他取了外号——“郑芝龙”,这名字就这么一直跟着他到毕业;而老施正好有一眼弱视(施琅不也瞎了一只眼),于是,同学们也就这么叫他“施琅”了。

  有天中午,大伙儿打开餐盒,“郑芝龙”带来的就是碗粿,我分了一半自己的午饭跟他换,哇,真是好吃!转念一想,“施琅”家不也是开碗粿店的吗?于是怂恿他明天也带一份来尝尝,可别让“郑芝龙”专美于前呀。过了两天,又是午餐时间,“施琅”主动把餐盒拿到我的面前,开了盖就能嗅到那粿糯浓浓的软香。老郑探了头问:“他家的好吃吗?”咦?当下给了我灵感,回答说:“分开来吃,吃不出来区别。不如下周找一天,同时都带来,我来比较比较。”这两家碗粿“世仇”,被我一挑,再加上十多岁时的好胜血气,双方欣然受邀“对战”。郑、施两家从明末清初的战争,眼看着就要在餐盒中重新上演了。最后的结果是,那一年我们班上的同乐会、园游会、庆生会等活动,吃的都是碗粿,而两家也最终没能拼出个输赢,便宜的却是我们这些调皮的好吃小鬼。

  台湾到处都有卖“碗粿”,但还是台南的好,我想是台南气候较干,陈年米因此香软,加上此地物价成本也便宜些,香菇、肉片、咸蛋的用料都更大手笔些,台南碗粿物美价廉的名气自然声名远播了。

  大学毕业后遇到“施琅”的妹妹,她说举家都要移民美国了,请她在孔庙前面当年大家常去的莉莉冰果店吃冰,闲聊中她说,她哥真去查了族谱,他们家和老郑家都来自福建的漳州,并且两家还真是郑成功和施琅的后代呢。如今,郑家的碗粿还在台南火热得卖着,施家已经移民离开,这两家的“世仇恩怨”是不是也该就此灰飞烟灭了吧!

  梁幼祥,曾任台湾飞碟广播、中视、东森等电视台美食节目主持人,中国时报、名牌杂志等美食专栏写手,出版多本美食书籍。爱吃,懂得吃,也做得一手好菜。(台湾专栏作家 梁幼祥)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