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台湾新闻

闽台高校实施"3+1"双校园教学初见成效

2010年12月29日 11:16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8日,首批赴台湾任教的4位闽江学院教师返回校园。今年秋季,台湾高校也已派出10名教师来闽江学院任教,闽江学院已派出10名学生赴台学习。闽江学院与台湾高等院校互派教师、互派学生的“3+1”双校园学习模式,如今已在闽江学院发展到8个本科专业,双校园学习模式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激活了闽江学院的办学模式。

  闽江学院院长杨斌介绍说,台湾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优质、丰富,但生源严重不足,而福建高等教育发展则相对滞后,但生源丰富。加强与台湾高校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使闽江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入快车道。

  据统计,2009年台湾人口为2313万人,现有各类公私立高校164所,而同期福建省人口有3498.7万人,全省高校仅有93所。台湾高校有一大批优秀且敬业的教师,他们学历普遍较高,一般都是博士,不少还是世界名牌大学的博士,教学与研究水平高,思想较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台湾当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备,总体上开放程度、师资水准均较高。

  为实现优势互补,2006年,闽江学院与台湾中华大学签订合作意向,提出两岸合作办海峡交通学院的设想。2008年50周年校庆期间,闽江学院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清云科技大学、万能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意向书。2009年,闽江学院把握海峡西岸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联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以及有关企业,合作创办了海峡学院。这是福建省高校与台湾高校进行的第一个本科层次“分段对接”3+1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常务副院长林中燕介绍说,所谓 “分段对接”3+1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与以往常见的大学之间单纯地互换交流生进行学习不同,“分段对接”项目由两岸高校的老师们共同拟定学生四年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海峡学院的学生们大一、大二在闽江学院学习,大三在台湾的高校学习,大四时再回到闽江学院。这种双校园分段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管理,合理安排大陆3年和台湾1年的课程及衔接,以最经济的方式接受台湾高校的文化熏陶和优质教育,打造一个全面、深入的一体化两岸共同培养人才模式,从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闽江学院共有金融学、工商管理、艺术设计、广告、电子商务、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交通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列入闽台合作项目。之所以选择这些专业,是基于两岸高校各自学科优势和就业形势而考虑的。如今,海峡学院共有学生人数642人,招生两年以来均在本二分数线以上完成招生任务,并且新生报到率均超过92%。根据期末学校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台湾教师教授的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课、福建省首位台湾中医学博士高嘉骏所开设的《中国医药与生活》、方便学生三年级前往台湾就读的闽南语课,都是深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而这些课程,都属于海峡学院所推出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博雅教育起源于西方Liberal Arts一词,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在台湾常被称为通识教育。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所精心打造的博雅选修课程体系涉及五大门类、30门课程,是闽台高校本科层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内容之一。通过整合校内外以及两岸优质教学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开设专题讲座和教学课程,引领学生涉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等学科领域。

  近日,海峡学院与全球IC芯片设计领导厂商台湾威盛集团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标志着闽江学院“两岸产学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据了解,海峡学院还在与阿里巴巴、金蝶软件等两岸知名企业积极接洽,融合两岸优质资源,建设优质产学合作基地。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这是闽台本科层面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另一大亮点。闽江学院院长杨斌表示,海峡两岸首个关于闽台合作的教育部立项课题《基于本科层面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研究》所属14个校级子课题现已全部进入开题研究阶段。随着ECFA时代的到来,两岸高等教育界必将从各自需要出发,深化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记者 卢雅 林蔚)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