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创刊30年杂志跨越海峡 《读者》素雅登"台"(图)

2011年01月06日 10: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读者》出现在台湾的书店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白瓷小兔、素净插花,一幅雅致的绘画配以鲜红的“读者”二字……1月1日,大陆读者熟悉的《读者》杂志,以繁体版创刊号的方式,摆上台湾各地的金石堂、何嘉仁连锁书店。

  除了字句稍有改变,其他完全原汁原味

  《读者》是第一本获台湾当局批准公开发行的大陆杂志。翻开杂志,一些字句稍有改变,“小张下岗后”变为“小张退下工作岗位后”,“出租车”改为“计程车”,“公交车”改为“公车”,《读者》杂志在台湾的发行人吴治亚说,“还有从简体字改为繁体字,除了这些,没有任何内容差别,完全原汁原味。”

  吴治亚介绍,2010年初,他们就想把《读者》杂志介绍到台湾。“我很快就拿到了《读者》大陆方的授权书,在台湾这边,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与各方沟通,2010年8月左右获准在台湾印刷及发行。”吴治亚说,《读者》繁体版不需台湾新闻主管部门事前审核,但在出版后,发行方须将简体版、繁体版各5本,送台湾相关部门核备。

  当然,出于成本的考虑,大陆版是半月刊,台湾版则是单月刊。每个月,位于甘肃兰州的《读者》杂志社,会把当月两期的电子版发给台湾合作方——博商传播事业有限公司,由他们的专职编辑修改相关字词后,集合印刷出版。

  “台湾版基本是大陆版每月两本合刊的精华,选择上会更侧重台湾作家。”《读者》出版集团总经理彭长城表示。

  能不能融入台湾社会,是一个考验

  创刊30年的《读者》,每月发行量达800万份,是大陆排名第一的综合期刊,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但对台湾读者来说,却很陌生。

  彭长城坦承,《读者》登“台”,自己“既很兴奋,也很有压力”。他说:“台湾有非常成熟的期刊市场,民众的人文素养也比较高,因此《读者》能不能融入台湾社会,被台湾读者接受,是一个考验。”

  为了让台湾读者尽快熟悉《读者》,台湾版在2010年11月底发行试刊号,通过“联合杯”作文大赛以及金石堂连锁书店免费赠阅。当时,他们在全台湾包括金门、马祖,派送出3.5万份试刊号,同时也发出读者问卷调查。

  《读者》在台上市,反响最热烈的是大陆配偶。吴治亚说,他们收到百余份大陆配偶的反馈。家住基隆市七堵区的刘零漪在调查表上写道,自己是大陆新娘,“《读者》是我少女时代的最好朋友,那时她的名字叫《读者文摘》呢。好高兴终于可以在台湾发行了,她是我心灵的最佳伴侣。” 吴治亚说,还有人亲自到办公室致意,感谢《读者》为他们带来久违乡音。

  《读者》内容清新、老少咸宜,充满人文关怀,也吸引了不少台湾读者。台北县林口乡75岁老人沈石祺盛赞:“很久没看到如此清纯、无暴力、无政治、无广告、无血腥、无对立、无斗争的好杂志了。希望永远保持这种高水准、高品质、陶冶心灵的特色。”来自桃园的学生卢哲伟则简单地评价:“Great!”

  博商传播事业有限公司收到一封来自嘉义的信。一位名叫吕文庆的读者写道:“本人读了《读者》试刊号里的文章后,觉得美妙极了,想订阅,不知一年价金若干……”吴治亚说,他们现在已接到数百份订单,希望两三年内可以达到月售5000至8000本的规模。

  不但能促进两岸作家交流,也能促进读者交流

  目前,《读者》在台湾每本售价80元新台币(约合17元人民币),年订价960元新台币,在台湾期刊中,属中档价位。

  类似《读者》的杂志,台湾有《讲义》、《读者文摘》等,都以纯净美文,主打中学生以上程度读者市场。不同的是,《讲义》等属原创性的文学刊物,《读者》的内容为摘录报刊、图书和网站的佳作,选择范围更为宽泛。事实上,没登“台”以前,《读者》就已刊登过不少台湾作家的好文章。

  2010年12月31日,在《读者》台湾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上,台湾作家王文华致辞时,搞笑地掏出一个鼓鼓的大口袋。他说,这是彭长城亲手发给他的、《读者》几年来转载他的作品的稿费。

  王文华说,得知“竟有800万《读者》的读者在看我的文章,以后更得好好写”。他表示,自己不仅仅是《读者》的作者,更是《读者》的读者。比如“我和喜欢的上海作家毛尖,就是通过《读者》认识相互的文字的”。王文华认为,《读者》在台发行,不但可以促进两岸作家交流,希望也能促进两岸读者的交流。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何飞鹏也出席了发布会。他表示,每次到大陆,他必买的杂志就是《读者》,因为《读者》字里行间可以嗅出“大陆底层的社会氛围”,可以通过这本杂志,了解大陆民众在想什么、做什么。

  作为出版界人士,他自然少不了关心两岸出版交流。何飞鹏说,据他所知,已经有数本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今日来一本大陆的《读者》“又何妨”?希望更多台湾读者认同《读者》,也希望《读者》的进入,对台湾媒体市场成长有正面帮助。(记者 孙立极 王平)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