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小三通”最前线的工作者,莫过于在码头服务的工作人员,而翁美琴就是当中最具资历的一位。从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翁美琴就在当时还是“和平码头客运站”的码头工作。一晃三十多年,如今已经是厦门港务集团和平旅游客运有限公司客运部经理的她,见证了和平码头的风雨变迁,也见证了“小三通”的酸甜苦辣。
“最开始在老码头工作的时候,屋顶上都是老旧的大电风扇,工作人员和旅客的候船环境都很差,而现在,我们拥有了按一级国际客运站标准设计的客运大楼,这和‘小三通’是分不开的。”
从“门可罗雀”到“客如云集”
翁美琴向导报记者说起和平老码头最初的艰难岁月,在上世纪30年代旧货运仓库基础上改建的码头先天不足,在2001年厦金“小三通”开通之前,和平码头客运站处于半停港的状态,运营收不抵支,门可罗雀,“码头上的工作人员比客人还多。”然而自2001年1月2日金门籍客轮“太武号”和“浯江号”在时任金门县县长陈水在的带领下首航到和平码头,“破冰之旅”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据导报记者观察,新东渡码头的客运大楼分为三层,联检通道、餐饮区、大型停车场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翁美琴介绍,目前码头年吞吐量设计150万人,两座80米长的浮码头能同时供厦金“小三通”四艘客轮停靠。硬件条件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给予游客便捷。“客人多就带动其他副业,柜台的出租、免税店、停车厂跟着‘水涨船高’。搞客运的,有人才有生意,这些都仰仗了‘小三通’。”
“两门”从“客气”变“随意”
作为客运部经理,翁美琴带领手下四十多位员工,十年来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小三通”游客,码头客人越来越多,她也就越来越忙碌。翁美琴说,碰到雾天、台风天后旅客骤增,集团内部的青年团员会主动分期分批地加入服务团队,在候船厅给旅客端茶送水。
回想“小三通”十周年,翁美琴的感受是 “变化太大了”。“刚开始我们和金门开航班会,双方都很谨慎,各级领导也怕出事,有点草木皆兵。现在已经和一家人一样融合随意了。”翁美琴还提到,由于两岸体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大陆的船公司都是国企,而金门籍的都是私企,因而航班时间段的好坏有时就会在会上抢得不可开交。”她说,“总的来说,我们比较按部就班,他们比较出其不意。比如我们的交通部规定春运期间售出去的票不能退,但他们的‘消保会’就不同意,我们也会配合做调整。另外有金门籍船只要求对金门同胞打折,只要不违背平等原则,我们都会照顾。”(《海峡导报》 记者 林静娴)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