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这一年,福建国民生产总值达1.3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显著增长,大幅超过年初制定的目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都恢复甚至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闽道通衢五湖四海
海西发展,交通先行。“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着力推动“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一张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海西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为打破发展瓶颈、畅通人流物流,福建省3次重绘高速公路蓝图,规划从最初的“一纵两横”,到“十一五”的“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规模总里程逾6000公里。5年来,福建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突破千亿元,是“十五”期间高速公路投资额的3倍;新增通车里程1200公里,使海西高速公路网通车总里程超过2400公里,实现翻番;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干的两条纵向通道,以及服务两岸和中西部发展的3条横向通道的主骨架初具规模,福建75%以上县城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
在港口方面,从“十一五”开始,厦门港与漳州4个港区实现港口生产调度、港政、航政、引航、规划建设、统计管理“六统一”;2009年8月,湄洲湾4个港区全部整合;同年底,福建审议通过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提出巩固提升厦门港、加快开发湄洲湾港、整合优化福州与宁德港;2010年8月,厦门港与漳州港完成整合,港区从8个扩至12个,其中厦门湾首次跻身全国亿吨港行列,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60万标箱,标志着一个面向世界、规模化、集约化的海西港口群强势崛起。
两岸产业全面对接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继续发挥对台经济先行先试作用,闽台产业交流合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吸引台商投资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十一五”开局,福建省制定《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提出10个闽台对接的重点行业,实施政府与中介机构引导、企业自主选择的对接模式,把海西建成充满活力的台商聚集地和投资环境优良的两岸产业合作重要基地。
随着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大,作为重点行业之一的金融服务业逐步成为台湾金融机构登陆大陆的桥头堡,台湾富邦金控、统一证券、台湾人寿等纷纷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大陆新台币兑换试点范围由福建局部扩大到全省。
2010年,闽台之间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在台湾岛内掀起一阵海西热潮。此外,海峡产业基金获批筹备,福建第一家台资财险公司正式开业,兴业银行获准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全省赴台投资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位居大陆各省前列,福州成为大陆首个与台湾开展快递业务航点……前11月,福建省对台贸易94.07亿美元,同比增长51.1%,高于大陆对台湾进出口增速11.4个百分点。
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对接是闽台合作中的亮点。5年来,福建加快海峡两岸农业、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已建成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农业科教信息交流、农业防灾减灾预警、种苗研发与繁育等中心,150多个台湾农产品在福建成规模地推广;先后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茶博会、艺博会、旅博会等重要文化经贸活动;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效应,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建立闽台旅游交流与合作机制,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福建机械、电子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贡献了全省近一半的工业增加值,而这三个产业中,都有台资的身影。目前,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掀起。(本报记者 章文秀 赵鹏)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婷婷】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