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30日电 台湾《旺报》“两岸征文”栏目刊登署名吾曈的文章《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探病 学到乐观与从容》,作者来自台北,通过在河北探视患病的友人,作者称“跟我印象中的医院气氛大不相同,几乎每个人都有苦中作乐的本事”,作者探视后感叹,“跨海探病,初始的目的是给友人鼓励、打气,结果满载而归的人反倒是我,我从一群病人身上重新学习到乐观与从容的功课”。
全文摘编如下:
一向视医院为畏途的我,竟然临时安排了探病行程,目的地在河北。
那天,透过电话得知朋友即将要做一个小手术,必须住院几天,他表示出院之后会再电话告知情况,不用替他担心。
医生笑病人娇气
手术的风险不大,但我还是坐立难安。不久前,朋友的手掌心被刀子划了一道口子,赶到医院治疗,那医生慢条斯理的,没马上给他止血,朋友就催促了一句,医生却笑他娇气。
在过去,除非逼不得已,我绝对不肯踏进医院一步,因为那里的气氛让人消沉,即便只是探视身染微恙的熟人一会儿,我也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才得以恢复乐观的态度与心情。作为朋友,我觉得有义务前去探视一番,即使只是说上一两句安抚、祝福的话也好,因此这回我决定破例,没人请托也要走一趟。
我向朋友的家人套话,顺利探得医院的名称,自行查到了医院地址,随即向公司请假,订好机票与饭店便出发。抵达距离医院最近的饭店已是下午,我先到饭店附设的花店,请店员帮忙配一组漂亮又适合探病的花束,接着便搭出租车前往医院。
在医院询问处报出朋友的姓名,对方回答是住在二楼的病房。上楼后,依号找到了病房,我没立刻走进去,而是先透过门上的玻璃小窗张望,躺在病床上的朋友恰好也转过头来,彼此就这么打了个照面。
我心想:啧!这下子惊喜要泡汤了,真可惜。
不料,朋友面无表情地转开脸,像是没看见我。好家伙,才一阵子没见面而已,居然连朋友的长相都给忘记了?带着满心疑惑推开房门,我径直走到朋友身边,向他打招呼。
朋友这才大吃一惊,连忙由他妻子扶着坐起来,跟我握手,嘴里不停说着:“好朋友!好朋友!”原来他刚才被吓到了,才会把脸转开,他那时心里在想:“怎么会有那么相像的人啊!”压根不相信我会真的到来。
病房里气氛热闹
也许是因为半绿半白的墙壁像极了小学时的教室,这里的病房并不会使我觉得心里不舒坦,我把作为礼物的化妆品送给朋友妻子,很自然地坐下来开始闲聊。
病房里还有其他病人,他们也加入了聊天行列,大伙说说笑笑,跟我印象中的医院气氛大不相同,几乎每个人都有苦中作乐的本事。开心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傍晚时分我向大家告辞,约好隔天中午再来探视,后天早上我就要搭机返台。第二天的病房气氛依旧热闹,不管是病人本身还是陪伴病人的亲友,每个人都像在过平常日子,看不见半张苦脸,而且一回生,两回熟,旁的病人也跟我闲话家常,像是相处很久的老邻居,朋友和他的妻子,也不怎么提起开刀或病痛,即使说了,也是现编笑话说来逗大伙乐的。
不同的生活态度
大陆医院病房里的一切,我在台湾不曾见识过。在台湾,有些人剪坏了发型就要哭,也有些人在户外吹了一点儿风,回来就抓着人问:“你听听看,我的声音像不像感冒了?”在医院里,几乎看不见眉头放松的人;当然医生护士不算。重视身体发肤不算错误,但逼着别人一块儿关切,就未免太自我为中心了。
两岸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有显著的不同,台湾人或许是因为习惯想得长远一些,所以变得越来越难以活在当下,拥有得再多,也很难快乐起来。大陆人近年来虽然也变得较为积极,但性格上很少带有匆促感,我认为这种近似悠闲的态度并非散漫,而是从容。从容的基本功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专注”,而专注的本质也就是“活在当下”。
朋友出院后打电话来,说他那些同房的病友们都很想念我,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此次跨海探病,初始的目的是给友人鼓励、打气,结果满载而归的人反倒是我,我从一群病人身上重新学习到乐观与从容的功课。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