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席慕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她将于今年7月出版第7本个人诗集,名曰《以诗之名》。图为当日,席慕容为一名收集有她早期作品的读者签名。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摄
中新社台北2月10日电 题:“专业个体户”席慕容将出版第7本诗集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符永康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容将于今年7月出版第7本个人诗集,名曰《以诗之名》。
距离她的第一本诗集恰好30年。1981年,席慕容的诗集《七里香》出版,风靡台湾文坛,一发而不可收。
10日午后,席慕容在此间参加台北书展朗读节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透露,跟以前比,这本新诗集,写内蒙古的“多了很多很多”。除了一贯的草原描述,更多了现实层面的观照,述说家乡草原沙化等许多“无法理解的现象”,以及“个人认为必须呼吁的很多事情”。
“以前,我总以为草原沙化,是农耕跟游牧彼此间的误解,土地脆弱、‘开荒’的结果。随着回内蒙古家乡次数的增多,我现在发现,其实是跨国财团投资设厂、以及当地经济开发造成的。”
从1989年第一次踏上“父亲的草原”开始,席慕容穿梭海峡两岸,“每年都要回家乡1至4次”,一共有多少次,没有计数。“大兴安岭我去了8次,阿拉善也去了4次。”
席慕容说,近些年大陆民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但还要努力再努力。“作为一名诗人,我不能再做旁观者。出第7本诗集,跟以前的风格有所改变,是因为我管不了自己,跟着生命在走。”
不仅在台湾,在大陆,在海外,席慕容的诗作均以其独特的想象、“淡淡的忧伤”,拥有众多的拥趸。她说,她的前6本诗集,大陆的作家出版社最近也出齐了,还在书的一角对新诗集作了“预告”。
与记者聊及与大陆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的缘分,席慕容露出微笑。她说,与德德玛老师结识是在1999年。“我父亲于1998年在德国过世,我把父亲接回台湾,安葬在母亲的旁边;1999年,我带着一条洗干净的白色哈达,回到我父亲的老家,把哈达绑在我们家族高高的敖包上,报告父亲终于可以魂归故里了。”
“当时,内蒙古电视台一对年轻工作者专访了我,德德玛老师看了电视,很感动,询问席慕容在哪里。刚好,我9月又去了一趟家乡,听说此事,便主动联系我所崇拜的德德玛老师。她见了我,开门见山地对我说:你有一首歌,连歌名我都帮你想好了,就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我写诗,但从来没写过歌词。德德玛让我写,我就赶快做了。因为我很爱德德玛。回来后,我写了,在电话里念给她听,第一次她说‘太长了’,第二次,她说‘太乱’,我又改,第三次她说‘可以了’。1999年年底,德德玛老师第一次演唱了由乌兰托嘎作曲的这首歌。”
“有一个澳洲朋友,送给我一张各种版本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光碟。我觉得很有趣,都很好听,腾格尔的诠释也很特别。”
“近些年,我在很多场合见到德德玛老师。她好像还没有来过台湾,我很希望她来,但我是一个‘个体户’,个人邀请,能力有限,会很辛苦。”
席慕容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于“重庆的乡下”出生,之后辗转南京、香港等地来台湾。对此,她以“流离颠沛”形容,并说年龄大了,才发现以前的经历对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袭朴素服装、外加一条粉红色披肩的席慕容说:“近20年来,我一直在走。别人常说自己是‘无业游民’,我自封自己是‘专业游民’、‘专业个体户’。家乡还有一些地方没去,我还要去。”(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