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清明两岸民众共祭东山戍台将士墓 见证闽台情

2011年04月05日 17: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清明两岸民众共祭东山戍台将士墓 见证闽台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东山4月5日电 题:戍台英烈墓 见证闽台情

  ——清明两岸民众共祭东山戍台将士墓见闻

  作者 谢汉杰

  清明时节,草青树绿。福建东山岛铜陵镇的“戍台将士墓群”,迎来一批又一批来自本地和台湾的男女老少,只见他们肩挑手提各式供品,摆放在墓群前的“万福公”石桌上,点燃了冥纸、香烛,然后深情跪拜。

  79岁的管理员朱来5日对记者说,平时每天到这里祭拜的群众有五七十人,今年清明节期间到这里祭奠的达数千人次。

  让子孙记住闽台自古一家亲

  在祭拜的人群中,一位名叫许彩云的老太太带着十来岁的两个孙儿女前来祭拜,一问才知道她们家住铜陵镇码头社区。她说,过去常听老祖父讲述戍台将士保卫台湾、澎湖的感人故事,今天特地把在念中小学的孙女孙儿带来祭扫戍台将士墓,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了解闽台历史和渊源关系,永远记住海峡两岸自古一家亲。

  带着全家3口人特地赶到这里祭拜戍台英烈的80岁台胞黄张晖,是一位己退休的台湾老教师。他感叹,这几年清明节,从台湾嘉义市赶到东山岛铜陵镇为老父母亲扫墓,都会来到这里拜拜。一是被这些古人戍台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再就让子孙后代接受历史教育,铭记闽台同胞自古以来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根在大陆。

  在海峡两岸,至今流传着他们牺牲后英魂不散,救苦救难,阴庇众生的神奇故事。因此,出海捕鱼的渔民特别喜欢到这里祭拜,祈求保佑消灾、出海平安。铜陵镇老渔民林周成告诉记者,戍台英烈们,是为保卫祖国领土台湾、澎湖而献身的,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值得后人悼念。

  清朝时东山戍台将士达4万人

  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主任刘小龙介绍说,东山岛与台湾、澎湖距离很近,自古关系十分密切。清朝时,征调去台官兵每3年轮替一班,俗称“班兵”。仅在清朝200余年的班兵轮换制度中,铜山(今东山岛)就有4万多名官兵分别赴戍台、澎,其中澎湖一处就有1.6万余人,尚不包含在大陆应征入伍到闽粤沿海各镇,后被调戍台湾和由于突发战事调征台、澎的铜山籍官兵人数。

  据史料记载,轮戍和调征台澎的铜山班兵将士,在台湾历次剿抚内乱、反击外侵的斗争中付出很大牺牲。诸如台湾北路营守备游崇功,金门左营把总江宝顺,澎湖右营中军守备余国章,金门水师总兵王国珍,金门守备刘登、游继盛,台湾守备许学诗、赵飞鹏,安平副游击沙榕,澎湖副总兵江鹤,安平副总兵吴得勋、谢建雍,安平参将郭世勋、陈沂清,安平守备赵其英等一批铜山籍将官纷纷殉国捐躯。

  还有一批铜山籍将官征台戍台功勋卓著,名题史册,如林向辰,官授石码中营参将,因征台有功,被封昭武大夫,诰授明威将军;蔡光,官授三沙副总,征台有功,官加右都督;游金辂,乾隆二十六年(1761)钦命镇守台湾,特授台、澎等处水陆军务总制挂帅总兵官,后复奉旨敕授全省水师提督军门大都督大总戎,赠定国将军、荣禄大夫;黄象新,澎湖水师协标右营游击,戍台有功,官至广东水师提督等。

  “戍台将士墓”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戍台的铜山班兵殉难后,其尸骸火化后骨灰装于“金斗瓮”运返铜山,安葬于演武亭“万福公”。清道光27年(1847年),东山人为纪念出戍台澎而殉难的将士,特于南门湾海边的翠云宫添置“义勇祠”,供祀戍台班兵的亡灵牌位。而现存的戍台将士墓群,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存有130多通墓碑,大部份墓碑上刻有姓名,还有2通墓碑分别镌刻“八名同归”、“十九人遗失姓名”等字样。

  这处戍台将士墓群是福建重要的涉台文物古迹,20多年前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2月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据东山县文物部门介绍,福建省文物局已将“戍台将士墓群”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将获公布。

  “重洋百里戍台湾,艋舺澎湖递换班;二百年来人事变,征夫休唱念铜山。”清末铜山举人马兆麟有感于戍台将士的悲烈慷慨,曾为此赋诗。如今,到戍台将士墓群祭扫的东山老百姓常年不断,清明节更多;戍台将士墓群由此常年香火不断。(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