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蒋介石(自述)》大陆面世引关注 马英九也惊讶(2)

2011年04月13日 07: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10年1月8日,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的读者从《蒋介石传》的海报前走过。近年来,大陆逐渐兴起了一股“蒋介石热”,研究蒋介石的论文、书籍逐渐增多。有台湾媒体称,“在大陆,只要是蒋介石留下的一点一滴,现在全成了宝。” 中新社发 苏丹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秉持客观公正与独立的原则,本着‘笔则笔,削则削。不烧香,不媚俗。’的态度,以最公正、最客观的态度还原史上最真实、最全面的蒋介石,删减意识形态、政治方面对蒋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识的误导。”师永刚说。

  他最先找的不是过往那些写蒋介石的书,而是台湾的朋友。在师永刚看来,写蒋介石的书两岸都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各说各话,大都是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或捧或贬。“没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价值观,这些书也就经不起基本的时间检验。”

  找来的台湾朋友中,有6个是台湾的媒体人。师永刚请他们站在媒体人的立场,尽量客观地推荐与蒋介石有关的材料。这6个人在第一时间,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秦孝仪编著的《蒋总统嘉言录》。秦孝仪是蒋的侍从秘书,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深受蒋信赖。直到蒋介石过世,蒋介石发表的政策文稿,几乎全部出自秦孝仪之手。秦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还曾奉宋美龄之命,记录并撰述蒋介石的临终遗嘱。

  经过辗转努力,师永刚还找到了台湾最早出版的一套10本《蒋总统嘉言录》。

  台湾中央社一位资深记者当时告诉师永刚,他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早上要背《蒋总统嘉言录》,还要唱《蒋公歌》。另外,台湾还有蒋介石思想研究会。“台湾那些年也在造神”。这位记者总结说。

  这些对蒋介石已经很淡漠的台湾媒体人,对师永刚所做的这件事情,并没觉得会引起很大反响。不过,他们还是从旧书摊上,帮师永刚买回了他们所推荐的《蒋总统书信录》、《蒋总统画册》以及蒋介石所著的《苏俄在中国》,还出高价买来了蒋介石去世时,台湾出的一本很厚的讣告册子。

  与此同时,师永刚还前往国民党党史馆,请教了解历史情况的人。

  在这些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师永刚搜集了100多万字的材料,只要是署了蒋介石名字的材料,一概不放过。带着这300多本书和册子,师永刚和张凡开始“做减法”。他们发现在国民党编写的材料里,“个人崇拜色彩很浓”。师永刚至今遗憾的是,大陆当年曾出版过一本供批判用的《蒋介石文选》,他一直未能找到,无法拿来在编选过程中进行对照。

  经过第一次编选,他们留下了60多万字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材料。在这些材料里,蒋介石用他“繁复啰嗦、绵里藏针的演讲风格”,讲述着他对青春、爱情以及信仰等的理解和看法。师永刚和张凡删掉的“都是重复啰嗦的部分”。

  尽管剩下的这些“半文半白,中规中距,认认真真,絮絮叨叨”的演讲文字,让师永刚觉得蒋介石“国学功底特别深厚”,他还是担心这些过于“周正”的文字,会让读者读起来枯燥。

  蒋介石的这种“无趣”,历史学者张鸣也感受颇深。“他年轻时还有点儿浪漫气息,后来就变得道学气很重,很乏味,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说。

  这本分成上下两册的《蒋介石(自述)》,经过再次编选后,最终留下50多万字,挑的大都是蒋介石讲得比较有力的话,每册大约在25到30万字,外加一些蒋介石的图片和手记。蒋介石的有些语言虽然精彩,由于涉及到意识形态,他们宁肯整篇删除也不会改,不篡改他的任何意图。师永刚认为,这样才是对蒋介石最基本的呈现。

  这种呈现方式也得到了认可。2010年6月,这本在师永刚看来自我审查很严格的书稿完成后,被送给有关部门审阅,很快便获得批复。

  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拼图,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情

  2009年,当师永刚埋首于蒋介石的一些材料中时,电影《建国大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而上映。师永刚特地去看了这部影片,他发现影片里所塑造的蒋介石越来越人性化,感觉也越来越真实。

  看过电影后,他专门留意了一下几十年来,大陆新闻报道对蒋介石的表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是“反动派”、“蒋贼”、“蒋匪”和“敌人”。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稍微好一点,不过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北时,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依旧是:“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蒋介石被表述成为爱国人士。

  “大陆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时间和空间去接受一个历史人物。”这也是几年下来,师永刚比较深刻的感受。

  在海峡对岸,师永刚也有类似的感受。2006年,当大陆人越来越关注蒋介石时,台湾作家和政论家杨照则将《毛主席语录》引入台湾出版。当时,反响也很大。

  师永刚在和杨照等台湾媒体人交流后,他们都发现,两岸对历史的了解不对称,两岸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也不对称。

  “我们要做的就是弥合这种不对称。”师永刚解释,这也是他出版《蒋介石(自述)》的初衷。

  今年是辛亥百年,也是民国百年。之所以出版这些“常识的东西,填补空白的东西”来还原蒋介石,师永刚称,也是为了加重人们对民国和辛亥革命的理解。

  反馈回来的信息,让师永刚在“心惊肉跳”的同时,也喜出望外。该书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在互联网上很火。师永刚看到,不少人看了书后感叹说:“啊,原来我还不知道这些事情。”

  台湾著名政论家邱毅也在微博上写道:“我认为该书出版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代表大陆已能从还原历史真相来正视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的角色,这是很可喜的发展。”

  张鸣则表示,台湾出版的《蒋介石全集》,自己很早就看过,因此对蒋介石的印象不怎么好。在他看来,蒋介石虽然是爱国者,但也是独裁者,他没走上极权,是没条件,而不是他不想。“蒋介石身上专制的味道很浓。”他强调说。

  对于网上那些认为这本书具有“颠覆性”的意见,师永刚也并不认同。他一再强调,这不过是“从新闻人角度编选的关于蒋介石思想言论的简明常识读本”。在他眼里,每段历史都是不完整的,后人需要来做历史拼图,尽量把一个完整的人物图给拼出来。

  因此,在《蒋介石(自述)》里,他把蒋介石当普通人来看,拼的是这个历史人物“真实、世俗、人性化、人间化”的一面。“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被打败的人而已。”师永刚感慨道。在他看来,当台湾出现蒋介石玩偶的时候,也就说明大家把蒋介石当普通人看了。

  令他欣喜的是,《蒋介石(自述)》只是给大家打开一个“针孔”,还不是一个“门缝”,已经引起公众如此热情的关注。这也让师永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做无耻的吹捧,也不做盲目的批判。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拼图,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情”。(王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