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塑化剂风波升级 风暴冲击可能持续整个夏季(2)

2011年06月03日 01: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岸对于添加剂布控仍存较大难度

  乐购(上海)公司副总裁庄南滨说,台湾公布的受影响产品,不仅仅是“悦式运动饮料”一种,还涉及果汁、奶茶、果酱、胶原蛋白等10多类食品,涉及厂商超过100家,问题添加剂还可能通过“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从世界各地进入大陆或台湾市场,因此两岸对于添加剂的“足迹”布控存在较大难度。

  在台湾发现含有“塑化剂”食品的消息传出后,两岸相关机构根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迅速采取措施,包括紧急交换信息,暂停生产、输出相关产品,及时下架、召回相关产品,核实、发布信息并相互通报等。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金雷认为,此次两岸检验检疫、工商等部门,迅速及时互通信息、协同配合处置“塑化剂”问题食品,显示出两岸两会复谈后签订协议的积极效应。不过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问题添加剂或成为困扰两岸食品安全的“要害”问题。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 C FA )的签订,两岸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有关专家呼吁应建立两岸食品安全联防机制,共同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高彦明认为,这种提法有其建设性,但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台湾。“从根本上讲,我国应该设立一套完善的进口商品安全法规,弥补目前的监管漏洞,”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乐购(上海)公司副总裁庄南滨说,台湾公布的受影响产品,不仅仅是“悦式运动饮料”一种,还涉及果汁、奶茶、果酱、胶原蛋白等10多类食品,涉及厂商超过100家,问题添加剂还可能通过“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从世界各地进入大陆或台湾市场,因此两岸对于添加剂的“足迹”布控存在较大难度。

  台湾第三方检验检疫机构暐凯国际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中平说,台湾问题产品波及上海等大陆城市,表明两岸关系日益密切,食品安全“联防”的必要性也大大增加,需进一步探索完善《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何中平说,在处理“塑化剂”问题方面,目前两岸仅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因为相关协议还前瞻性地提出了“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双方即时相互通报有关责任查处情况”等要求。

  正在大陆进行农技推广的台湾鹏景集团董事长王仲鹏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两岸基本可以保证快速查控“嫌疑产品”,但要进一步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确保受害者维权等仍缺少配套机制,两岸相关机构可借处理“塑化剂”问题加快磨合,有效执行协议规定内容。

  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台商罗田罗田安认为,下一轮针对“塑化剂”的两岸联合防控可率先提倡企业自查,特别是发挥台商维护台湾原料和产品声誉的主动性,在台资企业开展试点。

  金雷建议,采取措施避免“塑化剂”问题影响两岸经贸正常往来,尤其是影响台湾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大陆。今后宜加强两岸间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的互信,适当公开原料添加配方,深化两岸食品安全“联防”。

  另外,在台湾“塑化剂”问题暴露之前,大陆今年以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是风波不断。因此有专家呼吁应当尽快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韩永斌教授认为,目前机制建立的最大障碍是政府质检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严重脱节。

  “实际上,我们高校在相关食品安全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经超前,”韩教授说。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早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暴露之前,相关研究机构的报告就已经显示包括三聚氰胺、“塑化剂”等在内的物质都属于不可食用范畴。

  “而政府监管部门则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将其列入非食品添加剂名单”,他说。“当然,我们的事后补救机制还是比较及时的。但如果能够在问题暴露之前就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配合,明确各类可以添加和禁止添加的物质,则可以防患于未然,”韩教授指出。

  至于如何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韩教授建议应由相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加以设计,把监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同时纳入,双方信息共享。监管部门在总结、帮助学术机构转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应根据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和公布不可食用的物质名单,并提供相应的检测办法,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

  都希望把责任的“球”踢给别人

  根据台湾中油公司嘉义炼制所向稽查人员表示,查出塑化剂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台中市大雅区的“昱伦生物科技公司”为代工厂,从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目前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与台湾“塑化剂”寻找元凶遇到的问题一样,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其实,专家们建议的联防体制,不仅适用于两岸间,在产业链全球化的今天,更适用于国际间建立联防机制。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确保独善其身。

  在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之际,正逢大洋彼岸的欧洲遭受由“毒黄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如何化解这类危机,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唯一出路是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全球化给食品业带来的变化是,食品供应链分布区域极为广泛。供应商的多元化,增加了进口国管理的难度,出现问题的机会相应增加。一旦危机发生,薄弱的全球治理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途径发现问题根源。欧洲疫情发生后,寻找病菌源头遇到重重困难。

  根据台湾中油公司嘉义炼制所向稽查人员表示,查出塑化剂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台中市大雅区的“昱伦生物科技公司”为代工厂,从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目前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与台湾“塑化剂”寻找元凶遇到的问题一样,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与此同时,维护本国或地区利益成为危机发生后有关国家的主要诉求。其结果是,有关国家都希望把责任的“球”踢到别人身上。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角度看,“塑化剂”风波和“毒黄瓜”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处理未来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中可能面临的困难。针对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国际社会必须未雨绸缪。

  专家指出,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机制,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生危机,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要无理指责,而是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二是完善后的治理机制要实现信息透明,无障碍流通;三是决策机制要公平。有效的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机制,应能保证政府、民众团体、国际组织、企业和学术机构等有关各方通力合作,建设一道共同的防灾大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高彦明认为,在预防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方面,各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相互协调、更新和信息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前提。记者 闫磊 实习记者 路茜文 实习生 李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