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胡耀邦儿媳访台引关注 罕见谈及家庭生活(图)

2011年06月07日 08: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胡耀邦儿媳访台引关注罕见谈及家庭生活(图)
    胡耀邦儿媳妇王豫颖5月19日随中国商业联合会访台。图片来源:台湾旺报 陈秀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台湾《旺报》报道,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儿媳王豫颖5月份访台,引人注目。访台期间,王豫颖接受《旺报》专访,谈论对两岸慈善事业看法,也难得谈到她的家庭生活。

  王豫颖受访时强调,做慈善事业,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被救济一方的文化,如此慈善工作才能做得“落地”、做得扎实。也因为坚持慈善事业,一定要做得“落地”(深入),王豫颖这几年也致力在藏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一跃转变为保护藏族古文明的文化使者。

  王豫颖是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夫人,她目前也是天诺基金会理事长,在大陆素有黄丝带慈善大使称誉。谈到自己的公公胡耀邦,她说,这些年来她深入大陆中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行善,让她深刻体会到当年公公致力改革落地的初衷。因为唯有落地,才能听到基层的声音,跟人民站在一起。

  以下是专访摘要:

  只要行善都应支持

  问:你长年从事慈善工作,能不能谈谈您对大陆首富陈光标高调行善的看法?

  答:这是我第二次到台湾,此行访台,慈济基金会也邀我前往参访。我觉得慈善的初衷都是行善,只要出发点是行善,起心发愿也是行善,所有的善行,最终都会结成正果。

  不过,尽管方向都是善,但要注意文化差异,这就像穿衣服,你穿长衫,我们穿中山装,虽然都是中华民族,但还是有些文化差异。像我长年在藏区做慈善工作,藏族文化、汉族文化,彼此也有文化差异,如果无法对文化深入了解,理解彼此文化差异,慈善工作就不能深入到位,那么热情和渴望,就没法被对接。

  对陈光标的善举,我还是认为只要起心发愿是善意,尽管这过程可能因各自不同文化体现方式,引起不同的结果,但最终结果,还是行善,我觉得只要是从事慈善事业,我们都该支持。

  与台湾慈济、“国泰”有交流

  问:你提到此行参访慈济基金会,能不能谈谈两岸慈善事业的不同处?

  答:我与慈济基金会及“国泰”基金会等慈善机构都有交流。上次青海玉树大地震,我们(指天诺基金会)也提供一些落地的资源,协助慈济。

  大陆2008年核准慈济基金会在大陆成立,这是两岸交流很大盛事,通过两岸彼此相互了解及交流,让慈济基金会所从事的慈善工作及理念,获得大陆人民的认同。

  慈济基金会是以救灾为主,他们速度快、有效率,也因此每每有重大灾难发生时,他们立刻就到。慈济基金会的慈善事业是以“灾”为核心,在救“灾”展现的速度及效率,是慈济的特色。但我们天诺基金会的慈善事业特色是以落地为特色,讲究的是将慈善工作深入、扎实到基层,属循环性、造血型的慈善事业。

  例如,天诺基金会在藏族偏远地区致力的慈善工作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及文化保护。以基础设施为例,别人可能盖大医院,但在深入藏区了解后,我们更清楚盖卫生站这种小基础设施,更能切合当地的实际需求。

  再如,在从事基础教育设施的慈善工作方面,我们不可能像国家投入很多资源在盖中心学校,我们选择是国家或社会资源难以投入、到达的地方。

  以藏族村落为例,彼此相隔遥远,甚至需要翻越两座雪山,路途遥远,再加上青康藏高原区天气不佳,一年有9个月是暴风雪,因此,要让慈善落地,我们选择在偏远村落盖小学校。

  这些小学校有时可能小到只有10几个学生,大的也不过是40多个,但这让偏远山区的藏族小孩,可以不必爬山涉水,冒着暴风雪上课,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因为还未走到学校,已在路途死亡。还有天诺还在藏区做人畜分离饮水。藏族用水来自雪山融雪,但藏族放牧,经常和人的用水混在一起,影响饮水卫生。人畜分离饮水等这种基础设施,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扎实改善基层的生活。

  天诺慈善落地藏族

  问:天诺基金会的慈善事业,为何特别选择藏区?还有为什么取名天诺基金会,有什么渊源?

  答:慈善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当时成立基金会时,就发愿要帮助中西部的少数民族,而藏族又是中西部覆盖面积最大、最广的民族,因此选择藏族为慈善重点,也希望透过持之以恒的把焦点放在藏族,让慈善事业,真正在藏族落地、深入。

  至于取名天诺基金会,“诺”是责任,就是如天的承诺,但实际上,从人的良知来讲,“藏”是离天最近地方,当时胡耀邦当总书记时,他认为共产党要对得起老百姓,要对得起上天,老天看着我们,做事要对得起良心,人民的承诺,所以我们就取名为天诺。

  文化保护 每个人都有责

  问:最近你致力于藏区文化保护,从慈善事业家一跃为文化保护使者,这转折是什么?

  答:因为在藏区的慈善工作,让我了解到保护藏区古文明的重要。我说过慈善一定要落地,所谓落地,就是要深入、融入这块土地、人群、文化, 这才叫落地。因此,我做慈善,我会抓一个特点,那个特点就是当地文化、风俗、民情,我们认知宗教,其实也是由当地文化、风俗及民情转轨而来,因此,文化才是根基,文化才是根本。

  事实上,十多年前我从事慈善工作时,也从未去过藏区,但这些年去那么多,跑那么多,对藏区才开始有特别不一样的深层了解,才开始注意到藏区的文化保护。

  做慈善工作,必须深入偏远地方,这些地方有些可能车子没到,得骑马,海拔5000米以上,得骑牦牛。我这辈子从未骑过牦牛,包括我及我的很多团员,骑了一整天,根本下不来,都是被抱下来来的。还有因为巅,一整天下来屁股很痛,晚上只能趴着睡。但在这深入偏远山区的接触了解过程中,才让我们开始注意到藏族古文化保护的迫切性。

  像藏族的早期文明发源地,随着社会变迁,逐渐被边缘化,我们到了这些偏僻地方,随便一处文物就有上千年。这个即将在我们眼前消失的古文明,让我感动的是,一场暴风雪,当地一位耆宿心疼的不是严重雪灾被冻死的牲畜或损失的家当,而是玛尼石堆是否遭暴风雪摧残。

  原来这座玛尼石堆是藏民不断累积起来一种刻了经文的古老藏族文字——象雄文化,当地人士跑来要我们帮忙保护,我们二话不说,这才发觉抢救保护文化对他们的迫切性。

  事实上,这不是简单藏族文化保护的问题,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全球文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责任,就像做父亲,有父亲责任,做母亲也有母亲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

  不了解文化 做不好慈善

  问:做文化保护与做慈善,有何不同?

  答: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你长期在基层做慈善,做了很到味,你自然就了解文化,就像你们文化,就有很多油榨东西,像你们小吃比较偏甜,我们爱吃咸,这就是文化不同。但既然谈慈善要落地,我就得了解你的文化,否则,你爱吃糯米,我却天天要你吃面条,你也消受不起。

  我认为,做慈善或文化保护,不一定要有专业,但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心,还有清醒的头脑。我想不管是理科或工科,或是其它背景,都会对文化有不同感受,只要沈下心,认真去感受,慈善与文化工作没有什么跨度,如果你不了解慈善本身的背景——文化,你是做不好的。

  三分之一时间留给家里

  问:你是胡耀邦的儿媳,外界也很好奇,公公的身份有没有在工作上带给你光环?能不能谈谈你居家生活?

  答:胡耀邦在世时,他也是注意民生,关心老百姓,他走过2500个贫困县,他是走基层的。也因此,我在基层,大家都觉得很亲切。因为,身为基金会理事长,他们认为根本不必事躬亲,但我都亲自去,而且还到那么深入的地方,让他们觉得很亲切。

  至于我的居家生活很平常,由于经常在外,几乎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藏区,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联合国事务,我也负责联合国跨文化的专项业务,所以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家里,平常在家里,就陪陪家人、小孩,很平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