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学者谈陆生赴台:立法探路与小心翼翼之间

2011年06月14日 09:19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立法议题”到“招生关系”

  台湾立法机构2010年8月19日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决定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台教育部门规划,每年开放约2000名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事实上,从台湾1985年开始讨论采认大陆学历一案,已历时15年、经历8位“教育部长”。

  台湾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自2008年6月就开始对招收大陆学生来台就学和承认大陆学历事宜组建专案小组,并先后组织50多场座谈会、公听会等,进行了多次民意调查。

  相关立法讨论从最初探路到提出“三限六不”(限采认大陆优良学校、限陆生来台总量、限领域即医事或“国安”相关不采认;“六不”指不加分、不提供奖学金、不得于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得续留台湾、不享有健保福利和不开放报考证照),便历时14年。后来台湾相关党派及教育机构最终议定“一限二不”入法,即限制医事学历采认、不准考照、不准就读“国安”系所。最终有了规制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大学法”、“专科学校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即台湾媒体所称的“陆生三法”。

  台湾后来修正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首先从原则上明释了在大陆接受教育的学历得予采认,大陆地区民众经许可得来台就学;为配合大陆学生赴台读书修正的“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也明订条款专列了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大专院、校入学性质、入学方式和名额限制,并报请台相关行政机构核定。

  至今年,台湾成立“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并在大陆地区发布了招生简章,134所台湾高校开始在大陆招生。大陆政策管理部门和“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在政策配合、资格审查、档案投放、入台事宜方面进行配合。至此,大陆学生赴台求学已经跨越了技术性议题,大陆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有了事实的招生互动关系,今后关于此议题的讨论不再具有相当政治敏感性,但从目前台湾的立法限制的谨慎来看,又有难以回避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人数限制、专业障碍、学历采认、就业问题等。作为过渡阶段,两岸教育主管部门很可能会接着就大陆学生赴台的广阔空间等问题展开互动和探索,同时也有可能使此次已具有准官方色彩的招生互动立法探路后,在双方民意和台湾各派力量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予以升级和强化。

  陆生赴台的未来预期及意义

  十五年来,大陆学生赴台就学从“只闻楼梯响”到“落地谨慎行”,双方开启了两岸双联学制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两岸青年从学术道路出发,多出一条重要的共融理解的里程碑,但诸多限制使其仍存在重大缺憾,双方应采取宏阔的历史眼光和长远的发展胸襟进一步解除限制、拓宽交流。

  第一,大陆仍应维持释放教育善意,鼓励台湾走出敏感,走向理解。由于大陆在台湾学生赴大陆就读方面基本解除限制,不断地释放善意,台湾方面也逐渐认识到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教育在两岸平台上,不再是政治性浓厚的人心争取议题,而是涉及强化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台湾对优秀的大陆学生采取防堵做法,可能让大陆学生却步,但最主要的是也有可能使台湾在未来人才竞争方面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大陆正不断释放各种优惠附加条件给台湾学生,逐步消除台湾学生在大陆的就业任职障碍,台湾如果再自我设限,势必会造成未来两岸人才交流的单向流动。台湾招收大陆学生赴台非常谨慎,比如初步规划一年先开放2000人,约占每年核定大学招生名额的1%,并附加了专业、就业等限制,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可能是接下来台湾与大陆教育交流的主要议题。事实上,处理这些议题不再需要操纵意识形态,更不需要玩弄政治语言,需要的是更多的实况资讯、更多的理性评估,乃至具有历史眼光的决策,套用一句海峡两岸的老话: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第二,从扩大交流理解基础、维持政治语境和谐出发,海峡两岸应该高瞻远瞩,突破探路思维,续创交流传奇。与两岸的经贸、政治交流相比,教育及人才交流具有更重要的理解意义,也更能避免政治本身的敏感。两岸在高等院校交流方面多年的空置,让涉及两岸事务的人才配置方面陷入窘境。尤其是两岸此刻更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秉持这个精神着眼教育交流。突破“探路”的敏感作用,再通过“制度”友好协商,两会必能再书写交流“传奇”。

  第三,两岸应该以这次陆生赴台为契机,认识到扩大教育交流不仅是两岸民意诉求和大陆对台政策的善意坚持。更多的是双方都有现实的需求。陆生赴台的漂亮转身,可被视为是两岸教育关系一次大破大立的典型范例。教育的互动和交流在事实上扮演了如此吃重的角色,是由于两岸适时适地彰显突破教育限制的“融冰效果”,打开了长达若干年的教育心理“死结”,使过往诸多的不可能,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可能空间。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拐点,实质上是两岸人民在涉及同胞之间交流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都做出了务实理性的选择,也彰显出着眼于两岸人民福祉的主观意愿,有了付诸实践的可能。相信适处“大破大立”拐点上,台湾教育管理部门也会进行自信和充满弹性的调适,而且更应将眼前这条路拓宽拉直走下去。(敖山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