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太阳炙烤着码头,6月20日下午,往返于两岸的客轮“安麟轮”在福州马尾港缓缓靠岸。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刚踏上码头,检查员小况喊一声“依姆”,就打着伞上去了。老人见到她一乐,“你福州话说得很标准啊!”当天,记者走近被台胞称为“最温馨航线”的“两马”航线,亲身感受洋溢在两岸同胞间的浓浓亲情。
重庆姑娘学起了福州话
“一听到他们说福州话,我全身就放松下来了,感觉真的到家了。”祖籍长乐的台胞林福泉说,以前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一看到边检官兵上来检查就不由自主地紧张,但这两次回乡,发现检查员们都会主动用福州话和他打招呼,他感觉特别亲切。
林福泉的评价真实反映了“两马”旅检工作服务理念的转变。过去,大部分老年台胞不会讲普通话,而边检官兵中有许多是外地人,沟通不畅成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难题。为此,边检站邀请大学老师结合台湾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进行培训,官兵们利用下班时间,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集中培训。姑娘小况自制了许多卡片,上面有许多常用问候语的福州发音,她将这些卡片挂在床头,每天起床前都要念几句。另外,福州电视台的《攀讲》栏目也成为小况每天必看的节目。
“我们都说她是土法练方言的大师!”小况的战友笑着告诉记者,因为三个月后,她们惊异地发现,小况居然用福州话跟她们打招呼!“我说得好不好?”“能不能听出口音?”“你们别笑,这样发音正确吗?”往往说完一段福州话后,小况就连珠炮地问这些话,让站里的福州同事招架不住。
苦练的效果很喜人,不到一年时间,小况已经可以流利地用福州话和台胞们交流。不止小况,在福州边检站,所有的一线检查员都要求学会闽南语和福州话,“面对台胞时,乡音是最温暖的致意,所以再困难,我们也要学会。”执勤业务三科科长李强如是说。
十字绣练出好脾气
东北姑娘小韩脾气风风火火,刚开始工作时,有时尽管出于好意,但她的急脾气和大嗓门却难免让人误会。
边检是面向台胞的第一扇窗口,小韩深知自己的性格会耽误工作,为了“磨脾气”,她买来十字绣,一有空闲就见缝插针地绣几行。刚开始,她花费几个晚上的时间,也只能绣一小角,这对于她来说显然十分难受。
“但只要一看到身边的战友说话都是轻声细语,我心里焦躁的火苗就慢慢熄了。”小韩说,慢慢地,她意识到绣十字绣的过程就是服务的道理,只要投入耐心,一定能收获成果。渐渐地,小韩的十字绣作品挂满了墙壁,而台胞们的表扬信也堆满了抽屉。
练性子,也练礼仪,为了更好地服务台胞,官兵们内外兼修。检查员张明娟每天对着镜子,从微笑开始练习,记下自己的每个眼神,甚至每个语气助词,然后加上肢体动作,反复训练,为此,她不止一次地练得嘴抽筋。
“他们每个人站出来,都像是专业礼仪队的!但和那种制式的微笑不同,他们的问候让我们感觉如沐春风”。带队到马祖旅游的导游黄如松说。
热情服务温暖台胞心
近年来,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热络,“两马”航线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团、进香团。按照闽台民间习俗,进香团携带的佛像金身、銮轿等佛具不能离身,这对搬运和查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们上岸时我们都会迎上前去帮忙搬佛像、抬銮轿,让信众们一到码头就觉得很安心。”李强告诉记者。刚开始,台胞们都觉得很惊讶,此前在他们的想象中,边防检查员都十分严肃和威严,没想到他们帮忙的神情自然而然,姿势也驾轻就熟。“要让台胞们感觉到了家里,亲人之间互相帮忙,不用客套,很有默契。”李强说。
“大陆的官兵们把我们的需求看在眼里,再转化成他们的服务,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的旅程特别温暖”,台胞朱先生说。(记者 谢婷 通讯员 吕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