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黄埔精神永不过时

2011年07月14日 11: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黄埔精神永不过时
记者们在黄埔军校大门口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7月12日,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放暑假的学生三五成群,老人带着孙辈,游人络绎不绝。展览室里,一幅幅油画讲述着历史的风云激荡……

  黄埔军校曾遭炸毁

  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从广州始发,黄埔军校当然是必经之站。在中国近代史中,没有第二所学校像黄埔一样,在短短数年内走出众多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人物。这里,一共走出了5位共和国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187名中国国民党将领。

  1924年,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亲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据说,孙中山自省“革命13年皆失败,就是因为只有革命党,而没有革命军”,因而黄埔军校成立的初衷,便是为中国革命培养骨干。由此,多少豪杰俊彦脱颖而出,中国的命运之弦为之拨动。

  黄埔军校面积并不大,只是长宽约百米的一座四合院落,但回廊高阔,厅可走马,简简单单的白墙黑椽,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副馆长冯惠对记者说,校舍房屋并非原物,1938年,校舍主体被日本轰炸机炸毁,1996年,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黄埔军校才被完整重建,重现昔日风貌。

  军校内门的墙上,挂着两副对联,一副是“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另一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创校者与师生们一心为公、为国为民的慷慨豪情展露无遗。

  校舍二楼,孙中山、蒋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都按照片资料一一恢复旧观。学生集体寝室里,床铺排成队列,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仿佛还带着主人的体温。

  黄埔精神永不过时

  在军校史迹展展室,当年黄埔学生的课本吸引了两岸记者的目光:《革命军》《黄埔潮》《政治学概论》《俄国共产党之建设》……冯惠说,黄埔军校以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所以学校里既推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传播马克思主义。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创校的酝酿筹办工作,几乎与国共合作的实现同步。这所学校,是首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成果,是两党合办的新型军校,也是国共两党联合培育军政干部的摇篮。

  因而,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人才,国共两党兼而有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首期校长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此外,叶剑英也曾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同时还兼兵器学的讲授任务,中共“十大元帅”中的林彪、聂荣臻、徐向前、陈毅,也都曾是黄埔军校的师生。

  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一场场重大战役尽显黄埔军魂。

  如今,黄埔军校旧址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惠介绍说,平时每日参观人数就有数千,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参观人数可达万人,尤为特别的是,其中不少游客是台湾同胞。

  “天下黄埔是一家”。冯惠说,每逢校庆,都会有很多两岸的老校友回来参观,白发老人们在校门口高唱校歌的情景,令人无限感慨。

  黄埔创校,以“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时空转换,今天的中国已然和平崛起,但是,黄埔精神永不过时,两岸中国人理应从中汲取启示,携手探寻振兴中华之路。(记者 王平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