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对美军购失望中降调门 民进党借题发挥

2011年08月23日 13:09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对美军购失望中降调门民进党借题发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连日来,“美国将拒绝台湾提出的购买66架新型F-16C/D战斗机的请求”的消息经美国媒体披露后,在台湾岛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台湾军方随即表示要“积极争取”。台“中央广播电台”8月16日也援引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讲话,“重申会继续向美国采购新式战机和柴油潜舰”。不过,马英九在其讲话中也承认“两岸关系改善”的现状,并强调“不会和对岸进行军备竞赛”。这番态度足以表明,就连台湾自己也意识到凭军购“以武拒统”已无成算,在外购武器的问题上很是纠结。

  马英九的“纠结表态”

  在美国将拒绝向台湾出售新式F-16C/D战斗机的消息披露后,台湾“国防部”副部长杨念祖立即“辟谣”称,“报导子虚乌有,我方至今未接获美方正式函复,国防部仍积极争取中。”从中可见台军对美制武器一如既往的渴求以及当下的焦虑心态。

  与之相比,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最新表态则显示出一种“复杂性”。本月16日,马英九在主持“台军高阶重要干部晋任授阶暨授勋典礼”时表示,尽管他上任后两岸关系得到了改善,但军队还是不能放弃“建军备战”的准备,“防卫固守、有效吓阻”依然是最高指导原则。不过,马英九强调,台湾在整体布局上应有“三道防线”:首先应推动两岸关系和解的制度化;其次是经济、“外交”手段;最后才是在军事方面强化防御能力。

  马英九还极力强调军购的“非对抗属性”,表示不会同大陆进行军备竞赛,而是要将台军打造成“小而精、小而强、小而巧”的防御性力量,运用“非对称战法”达到防御目的。“台湾希望向美国采购F-16C/D战斗机和柴电潜舰,不是为了要增加台湾的紧张(气氛)。”

  马英九还进一步解释称,之所以向美方采购这些武器,一方面是因为台军现有武器需要汰旧换新,另一方面是因为台军无法自制。不难看出,台湾地区领导人提及军购问题时,已开始淡化“以武拒统”意味,并强调“客观的防御需求”。这显然是一种既想继续获得美制武器壮大军力,又不想因军购问题使两岸关系倒退的“纠结表态”。

  军购背后有政治角力

  实际上,美台之间的军火买卖已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动作,而是成为了岛内政治势力角力的重要议题。针对此次军购可能被美方叫停,民进党已开始借题发挥。

  据台湾“中央社”16日报道,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蔡煌琅称,“无法买到F-16C/D是台湾军购的最大挫败,马英九要对此负责,因为此前民进党执政时曾编列预算,美方也承诺出售,但当时国民党杯葛国防预算,让台湾错过最佳购买时机。”民进党籍“立委”陈亭妃甚至指责马英九“亲中”才导致美国不售台F-16C/D。

  针对民进党的发难,国民党籍“立委”也开始进行针锋相对的回击。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批民进党的说法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当初民进党是在美国未报价也未提供意愿书的情况下,自行依过去采购F-16A/B的报价资料,在短短52天内就编出高达1600亿元新台币的预算,才导致军购案引发争议。

  可以这样说,军购议题背后包含岛内政治势力角力的复杂因素,无论哪个党派上台,都会面临对手在军购问题上发难的情形。也就是说,美对台军售的“持续性”,不仅由美方态度决定,还受到台湾岛内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或许能从侧面解释马英九“纠结表态”的原因。如此看来,要终结美台军售,不仅需要美国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对禁止对台出售武器,还应设法根除台湾军购的“政治土壤”。

  有分析指出,既然能够认识到两岸军力优势向大陆一方倾斜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两岸经贸往来不断深化的现状,台湾当局就应该彻底放弃“摇摆政策”,真心实意地致力于增进两岸互信与和解,而非为军购找借口。不过,这也需要台湾岛内有识之士的智慧与魄力。

  台军想升级F-16新雷达配转弯导弹

  据台湾《联合报》8月16日披露,台湾“国防部”已经召开政策小组会议,决定从明年开始分年编列预算,支持F-16 A/B型战机升级计划。

  消息称,不久前,美国军方曾派人专程赴台说明F-16A/B型战机的升级方案。据悉,美方将为台军的战斗机换装电子扫描相控阵(AESA)雷达,以取代台军现役F-16上的APG-66(V)3型雷达。

  台湾《全球防卫》杂志主任施孝玮认为,AESA雷达可大幅提升F-16战机的战斗力。对于可能换装更加先进的AIM-9X型空对空导弹,施孝玮解释称,以前发射空对空导弹,需要将战机头部对准目标,而AIM-9X则不需要,飞行员只要用头盔瞄准具锁定目标就可以直接发射,导弹脱离挂架可转弯飞向目标。(《世界新闻报》 何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