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思路、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台湾颇为得意的“软实力”。但在电视媒体领域,“软实力”却差了些。台湾观众调侃:手握遥控器,触目的信息够“软”,但欠乏实力性内容。
琐碎化及八卦化
日前,台“行政院长”吴敦义公开指称,岛内电视节目内容乏善可陈,韩剧太多,越看越“寒”,有些节目一再回放,令人厌烦。
岛内电视媒体乱象持续经年,与“腥膻悚动”的内容相比,满目韩剧之类已算是客气。“除了大量引用网络或观众爆料,更令人诟病的是信息的琐碎化及八卦化,深度报道及调查采访被抛弃,重大国际新闻被挤压到近乎消失……”岛内严肃类报纸对电视媒体的批评并不夸张。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一片躁动和扭曲。
一位在大陆跑新闻多年的电视台编导不无愤慨地向记者感叹:“你知道我同事有多惨?大S结婚时竟然被派去当狗仔,提前到海南机场蹲点,拍那些明星的无聊画面!”
内容平庸也就罢了,毕竟让观众“眼见为实”,但岛内电视不时捕风捉影,甚至弄虚作假,曾经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一位电视台摄像曾向记者透露,有的电视台招聘记者,不考专业,只考演技。“水灾时记者要蹲在水里,假装水很大,不会演怎么行?这样画面才有冲击力!”
记者还亲眼见过台湾电视记者故意用言语刺激受访者,让他回忆被海盗劫持的日子,使其满脸痛苦、语无伦次。事后,这位记者洋洋得意地向同行炫耀,全然没有悲悯之心,“不刺激他怎么行,怎么能出(吸引眼球的)画面?”
业者自律难
虽然业者的行为可叹可气,但绝非所有业内人士都追求“腥膻”。那位对同事充当狗仔颇有看法的编导,便是一位专注于工作、低调严谨的人。只是台湾电视媒体的生存状态,让严谨的工作者总背负着一种“人在江湖”的悲壮。
台湾“解严”后,媒体获得骤然开放的机会,大小电视台至今已冒出上百家,新闻、宗教、娱乐、购物、旅游、命理……频道和节目林林总总,分食着台湾这片狭小的市场,竞争之激烈可以想见。
另外,受众总有些人口味重,为迎合受众心理,电视台也难以“阳春白雪”。于是为了生存和“眼球经济”,不要说资质平庸的电视台,就是有追求的业者也要时不时地放下身段,媚俗一下。
有电视台反省,节目的低俗化与平庸化,和台湾近20年的政治发展存在显著的平行关系,电视质量江河日下,其实反映了这些年台湾政治的不自觉迷思:一方面过度强调内向式的“本土化”,而忘了外在的(来自台湾岛外)竞争,也忘了观照世界。
来自民间的声音不断呼吁,台湾电视行业应成为“典范”,负起自律的责任,充实各类节目内容,保障受众权利。但是,羁绊于生存环境,要电视业者自觉做到“内圣”,谈何容易!
监管的尴尬
业者自律几近无望,希望便寄托在外部监管上。“通讯传播委员会(NCC)”是台湾广电通讯领域的最高监管机构,然而自2006年成立以来,NCC并未达到人们最初的期望。
体制性局限是NCC无法逾越的屏障。NCC是独立的专业机构,但商业电视台要播什么内容,他们只能事后就业者是否违反所提交的营业计划来督导;对违规电视台,NCC也做不出有效惩处。因此,一些电视台并不按照原先提交的计划播节目,使大量“三俗”剧充斥银屏。
此外,NCC诞生之初便纠缠于岛内蓝绿纷争,这种先天不足,也多少钳制了其日后的有效运作。成立多年来,NCC仍然没有在电视业内提出有效的监督、评估和淘汰机制。
据岛内媒体报道,现在,台湾新闻主管部门已决定提供补助,鼓励本地影视人制作高画质的电视节目。这又触动了监管部门的另一根敏感神经,行政部门动辄因“行政介入言论”的红线遭到舆论攻击,变得畏首畏尾。所以,“补助”即便是好意,也可能会因为有所顾虑,执行起来效率打折。 (记者 王 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