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0月3日电 (记者陈立宇 韩胜宝)由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辛亥革命百年回顾”国际学术研讨会,3日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举行。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在演讲中指出,要深入探讨辛亥革命产生的思想根源,必须从革命爆发的当时前看两三百年,重视晚清面世的十几本书。
他说,从晚明开始,中国思想界内部就已并发出了一股反封建专制的思潮,从黄宗羲、顾炎武、唐甑到清中叶的龚自珍等人均“讥切时政,诋毁专制”,促成晚清思想的解放,对在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封建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西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理念的随传教士传入,无疑又提供了一个被认为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至晚清最后的十年,随着留学生的增加,译介新思潮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晚清思想家对民主共和思想的宣扬和革命理念的传播,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石。当时有十几部书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在思想上启迪人们,“走向共和”。
这些著作分别是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梁启超的《新民说》、孙中山言论中有关“三民主义”的文字,章炳麟的《訄书(第二版)》及其革命政论、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及《狮子吼》刘光汉等合作的《中国民约精义》、金天翮的《女界钟》、章士钊翻译的《孙逸仙》、《民报》和《新民从报》双方对于中国前途的论战文字。这些作品带来了对新时代的向往,也提供了辛亥革命的思想温床。
黄克武认为,其中直接激励人们求新、求变思想的三本书是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梁启超的《新民说》。
在他看来,《天演论》是近代中国革命与立宪思想的共同源头。一方面它鼓励人们积极地应变图强,使一部分人因此走上了激烈革命的道路,另一方面它主张“渐进”、“调适”,因为天的演化是逐步变化的,这一理论与改革派的渐进保守主张较符合,当时的立宪派就择取了《天演论》中的渐进主张。与日后激烈革命行动最密切的则是主张“冲决纲罗”,破除纲常名教的谭嗣同《仁学》一书,而梁启超的《新民说》,乃是时人思想日趋复杂的反映。
黄克武并称,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正推动再版这些著作。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出席了今天的研讨会开幕式。(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