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胡锦涛讲话在两岸反响热烈 和平发展最合两岸利益

2011年10月10日 04: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知名人士纷纷解读 寻找双方共同话题

  胡锦涛讲话在海峡两岸反响热烈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10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媒体的即时报道,纪念大会的盛况和讲话内容迅速传播海峡两岸,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两岸都乐见民族复兴

  在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叶芳上午10时准时打开电视,收看大会直播,她说:“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信念为两岸同胞广泛认同,两岸同胞应继承辛亥先驱遗志,拧成一股绳,共同致力民族复兴。” 在上海,台湾青年医师谢国群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大会的情况。“当下,大陆和台湾都面临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命题。我想,中华民族的振兴是两岸年轻人都希望看到的。”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把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统一起来。来京与会的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要一起经营好共同的家园,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追求实现民族复兴。”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说,台湾同胞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完全统一的重要力量。两岸同胞只有共同融入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才能共享和平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9日表示,经过百年努力,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理想正在得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景也已展现在我们面前。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推进民族复兴进程,离不开台湾同胞的参与,台湾同胞也应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是一家人。

  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

  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解读说:“讲话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具体提出了‘怎么做’,对两岸中国人深具启发意义。”纪欣说,辛亥革命100周年应是中华民族继续向前的新起点,两岸同胞要具体而微地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求实现中山先生和辛亥先驱振兴中华、统一国家的遗愿。

  在台北,由岛内19个团体及民间人士发起创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发表声明说,胡锦涛的讲话对两岸的未来具有高度的指导性作用,其中提出“振兴中华的宏愿”、“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正是中山先生追求“振兴中华、国家统一”的目标于当前的具体化发展和历史要求,对推动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别具现实性与启发性的意义。

  “总书记今天上午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与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以贯之。”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在接受采访时说,从1840年到2049年,中国要进行两百年的社会转型,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在前一百年里要实现的目标是独立、民主、解放。辛亥革命是前一个一百年里第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仅是前一百年第二个里程碑,而且承接了后一个一百年。在后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文明富裕。

  和平发展最合两岸利益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在接受采访时说,胡锦涛在讲话中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涵。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表示,从过去几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到,和平发展不仅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和平红利”,更为两岸的未来打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从香港来京与会的孙程礼庆女士是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的妻子,在台湾出生、成长的她对两岸分隔的苦痛有着切身体会。她说,近年来两岸迎来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同胞之间心灵的距离拉近了。作为辛亥先驱的后人,她衷心希望两岸同胞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携手朝前走。

  辛旗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要“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方面充分认识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前景来看,抚平台湾同胞的历史创伤非常重要。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方面将会以宽阔的政治胸襟,担当起历史责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充分照顾台湾同胞利益和合理诉求。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这为两岸双方找到了更大的格局。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是孙中山先生创党革命的奋斗目标之一。

  (本报记者 任成琦综合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