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海协会与海基会第七次领导人会谈三大看点

2011年10月19日 17: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19日率海基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天津,20日将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七次领导人会谈。

  综合两岸各方此前对会谈议题及其内容的相关披露,即将在渤海之滨登场的这次会谈主要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核安议题回应两岸民众“核”心关切

  两岸核电安全合作是此次会谈的主议题。目前,两会已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陈云林、江丙坤将于20日上午举行的会谈中敲定最后文本,并于20日下午签署协议。

  核安协议原本不是两会第六次领导人会谈确定的本次会谈协商议题。今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海峡两岸如何在核电安全上加强合作,顿时成为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的“核”心关切。

  3月2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上提出,希望两岸能讨论如何合作确保核能安全,减少核能事故的发生和伤害。这一倡议很快得到大陆方面的积极回应。

  在5月初举行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与会人士就核安议题进行研讨,并在论坛“共同建议”中提出:支持两会将核电安全纳入商谈议题。论坛闭幕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郑重表示:对台湾方面提出开展两岸核电安全交流合作,我们充分理解,希望双方尽快通过商谈达成相关协议。

  由于两岸双方都有积极意愿,核电安全合作议题便成为两会第七次领导人会谈的议题,两会机制下的对口专家磋商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已就协议基本达成一致。

  陈云林19日下午在欢迎江丙坤一行的仪式上表示,核电安全关系两岸同胞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关系我们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希望通过签署该协议,达到如下目的:建立双方核电安全的通报机制;促进双方核电安全机构的合作;加强双方在核电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交流。

  看点二:投保协议协商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协商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备受关注,原本由两会领导人第六次会谈确定为本次会谈的主要协商议题,并希望能完成协议的签署。

  对于商签两岸投保协议,大陆方面持积极态度。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吴伯雄荣誉主席时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对待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后续商谈,及早达成并签署投资保障协议。

  在两会机制下,一年来,两岸专家进行了多次业务沟通,已取得重要进展,双方就协议内容基本达成共识。据了解,在沟通过程中,考虑到两岸间的特殊情况和台商需求,大陆方面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善意,很多安排已超出一般投保协议范畴。但由于协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双方都认为需要一段时间继续完成双方以及各自内部的协调和沟通,因此此次会谈来不及签署协议。

  尽管人们难免觉得有所缺憾,但预期本次会谈两会将共同确认之前的协商成果,并就存在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这将有助于两岸工商界了解投保协议的协商进展,做到心中有数。

  在19日下午的欢迎仪式上,陈云林和江丙坤都表示,将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投保协议最后阶段的协商,以期在下次会谈中完成签署。人们有理由相信,求同化异,快马加鞭,两会第八次领导人会谈一定能给两岸人民拿出一份好协议,从而有力地促进两岸相互投资的开展。

  看点三:力促两岸产业合作和已签协议的落实

  此次会谈,两会还将就两岸产业合作交换意见。同时,按照惯例,两会也将就已签协议执行情况、未来两会会谈议题和两会会务交流等等交换意见。

  大陆今年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台湾方面也提出了“开创黄金十年”的政策蓝图,两岸的经济发展规划都把加强彼此合作列为重要内容。两岸产业优势互补,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两会第七次领导人会谈将就两岸产业合作交换意见,可谓正逢其时。这次的意见交换,必将回应两岸产业界加强合作的共同呼声,对落实两岸产业对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产生积极影响。

  2008年6月以来,两会共完成了15项协议的签署,并就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达成共识。作为两岸沟通、对话与协商的重要机制与平台,两会不仅要签好协议,更有责任总结协议落实情况,让协议发挥更大的效能,为两岸人民增添更多的福祉、带来更多的便利。

  会务交流,是海协会与海基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两会领导人、两会组建的团组定期开展互访、交流,有助于两会增进互信,加强沟通,推动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岸协商对话目前已经逐渐由易到难,这更需要两会保持制度化协商,不断凝聚共识,不断破解新题、难题。期待两会第七次领导人会谈不负所望,再为两岸同胞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记者陈键兴 孟华 林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