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艋舺》令台北的剥皮寮老街一夜暴红。挤进川流不息的人潮探寻老台北的风貌,一位大陆游客说:“这哪里还是老街,简直就是一个新景点。”
如果真对百年前的台北样貌有好奇心,不如去迪化街走走。
在西方,如果一条小街上有面包店、咖啡店、小教堂,这条街便有了可看之处。在东方,一条好看的街少不了的是市场、庙宇、老房子。
迪化是乌鲁木齐的旧称,按照台北以大陆地理划分街区的做法,迪化街一定是在台北市的西北,和剥皮寮一样,也靠近淡水河。就是有了这条河,有了不远处的大稻埕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才得以在此囤积批发,于是迪化街商铺林立,成了100年前台北最繁华的一条街。如今仍在商界称王的很多家族都起源于这条街,比如北京新光天地的东家新光集团吴家。
百年风光为这条街带来耐看的建筑。不到一公里长的街,仍然是旧日的7米多宽,老屋老匾,比邻密排,每一家都能留住你的脚步,值得你打量一番。斜屋顶、木雕门窗的闽南旧居,并非博物馆展品般的了无生机,而是有阿伯推着孙子从门内走出,那竹子做的童车也是北京出生的我儿时坐过的,不由得对着他们微笑,阿伯大方地用闽南话和我打招呼;日式建筑风格的永乐市场,夏天里有赤膊的男人在檐下乘凉,不知为什么一点也不以为粗鄙,反而有联想到北京“板爷”的亲切感;而浮雕繁密、尖顶高窗的巴洛克洋楼,里面卖的是中药、干果、花草茶,几乎和100年前一样。站在有些幽暗的店堂里,似乎一下呼吸到了老台北的空气。
迪化街上的庙宇是台北家喻户晓的霞海城隍庙,供奉的是台湾最“资深”的城隍,台湾民谚“五月十三人看人”,指的就是这里每年仍举行的迎城隍民俗活动的盛大拥挤。台湾的庙宇一般是多神共处,比如我二次陪台湾朋友到城隍庙拜拜(拜神),他们拜的都不是城隍而是月老,对于我的困惑,其中一位解释道:“这里的月老最灵了。”一套挺复杂的程序后,他们收获了一缕红线,我说:“这下我明白了,月老把红线抛给你了。”
走出迪化街,步行到大稻埕码头,虽然现在已经是千帆过尽,船舶不在,但河水如镜,古榕如盖,岸边自行车专用道上,现代装备的骑手们依河飞驰。令我感动的是,见我正在拍照,一位“骑士”下车,问我需不需要留影,听到我的口音,他说:“你是大陆游客吗?建议你骑车游一下台北。”他详细告诉我到什么地方去租车、大概花费多少、走哪条线比较漂亮。
一条值得一逛的街,人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飞驰的骑士看风景,却不知自己已成为风景。(本报记者 陈晓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