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个小时逛“台湾” 台名品北京赶大集

2011年11月09日 10: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个小时逛“台湾”台名品北京赶大集
台湾精品馆里的比纸还薄的喇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1月6日,为期4天的2011年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开幕。开幕式上,台北世贸中心董事长王志刚这样推介:作为台湾方面的主人,我真诚地邀请大家来看看,花两个小时“逛遍全台湾”,绝对值得!

  自2009年以来,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大陆已成功举办了11场,这次到北京,是头一次。1.3万平方米的展厅,台湾200家参展企业带来近万种展品,主办方希望可以把台湾的特色和美“压缩打包”带到北京。

  两个小时逛“台湾”

  11时,展馆对普通市民免费开放。开展就有人潮。

  台湾精品馆里。苏小姐专门带小朋友来看展,因为听说有机器人。“这是全球第一台互动光触控投影机器人,可以跟小朋友互动。”听到导览人员的介绍,5岁的小姑娘开口问:“我是馨馨,你叫什么名字?”“我是Robii!”小猴子挥舞着双臂说。

  馨馨伸出手,在小猴子的脑袋上摸了一下,小猴子欢快地说:“好舒服呀,我喜欢你。”馨馨笑了,又摸了一下,这回,小猴子说:“我已经爱上你啦!”

  这样的全球第一,台湾精品馆里总共有8个。“全球第一台口袋型立体裸视摄影机、全球第一部智能型运动休旅车、全球第一台多点触控3D计算机……”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处长李惠玲介绍,专门设立馆中馆,精选了68家知名品牌,147件产品,把台湾最新科技带来。

  两个小时逛台湾,还能看到什么?除了精品馆,参观者在农业精品区里,可以看到世界上同时开花最多的兰花,台农精心培育,一枝上可以开出25朵花;文创区里,“琉璃工房”带来了精品琉璃制品还有纪录片,讲述普通玻璃是怎么在文创业者的心里和手中灵动绽放;节能减排区里,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展台,带来的却是带“抽屉”的柜子,里面种着蔬菜。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台湾开发的楼盘中,业主会获赠这套无土种植设备,菜种在水中,在LED光源的照射下生长。

  把鱼放到大陆养

  王兴正,从桃园来,带来的是手工棒棒糖,6元8元一根,买的人不少。他告诉记者,南京、广州、重庆、天津举办的名品博览会他都参展过,“增加了不少销量!”

  200家台湾参展商中,80%是像这样的中小企业。王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说,台湾的中小企业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8%,不少仍面临融资等困难,两岸携手办名品展也是希望可以给它们创造销售机会,帮他们找到跟大陆中小企业的合作机会。

  去年,台湾名品博览会创造了8亿美元的销售额。买与卖,台企的收获不是一个数字这么简单。来自台南的张文诚,带来各种酱,用酱现场炒饭,给参观者品尝。张文诚说,可以直接跟大陆消费者面对面,听到他们的评价,名品博览会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测试市场销售、构建内需渠道的重要平台。

  这次名品博览会,首次设立了“医疗美容形象区”。“你的美丽周记”现在成了大陆游客伴手礼之一,不少参观者挑起产品来轻车熟路。“台湾不仅面膜好,大家恐怕都不知道,韩国每5位整形医师中,就有1位是到台湾学习的。欢迎大家体验,绝对是‘大妈进去,小姑娘出来’。”现场工作人员的推荐,引来一阵笑声。

  本届博览会还采用展销结合、展洽结合的方式,邀请北京企业参加一对一采购洽谈,与台湾厂家商洽。为什么要这么做?王志刚有个形象的比方。“台湾是个小水池,大陆是个大湖。把台湾的鱼放到大陆,双方一起让鱼遨游四海,对两岸都有好处。”

  变短单为长单

  高山茶,某种程度上已是台湾的一个符号。简瑞珠从埔里来,带来了冬茶,她泡了几种茶,给大家试喝。“阿里山乌龙带有桂花香,鹿谷的冻顶乌龙有焙火香,不伤胃,适合不常喝茶的茶友……”怎么冲泡?怎么保存?简瑞珠都细细解答。喝茶、聊天,小小展位顿时有了生气。简瑞珠在南京有公司,她说,这么多年,以茶会友,交到了不少大陆朋友。

  茶旁边,是酒。“马祖也有高粱酒?不是金门高粱?为什么叫‘八八坑道’?”来试喝的丁先生觉得酒不错,可也提出了问题。林仁雄总经理热情介绍,讲了段故事:八八坑道位于马祖南竿岛牛角岭,原是马祖的军事设施,当时用来储存军需物资。坑道全由花岗岩石构成,全长200多米。因其在开挖完成时适逢蒋介石88岁诞辰,故得名。坑道地质稳定,冬暖夏凉,不做军事用途后拨交马祖酒厂用于储存原酒,成为台湾白酒界最具知名度的绝佳藏酒窖。

  2011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9日闭幕,王志刚说,最希望变短单为长单,促进两岸经贸合作,也增进两岸民众的感情。逛台湾名品博览会,北京民众怎么想?品茗、尝酒、听故事,带走的也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宝岛的特产。(本报记者 李炜娜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