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这名字看上去挺美,实则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点关系也没有。
此县“西依高峰连延的中央山脉,东临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是台湾开发最晚的地区之一”。以中央山脉以西为前,以东为后,这一带又被称为所谓的“后山”,至19世纪中期才有大规模的汉人移垦。这些新移民看到海浪日夜奔涌,遂将此地命名为“洄澜”,后被清代渡台的钦差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写为谐音“花莲”。
花莲县地广人稀,面积达4629平方公里,占全台1/8,居全台各县之首;人口35万多人,每平方公里约77人,其中1/4是少数民族同胞也就是所谓的“原住民”。
中横公路血与泪
花莲以大山大水著称,清水断崖、鲤鱼潭、七星潭等“水”景尚有可替代性,山高谷深的太鲁阁却是台湾独一无二的风景。
太鲁阁非阁,据说是“原住民”泰雅语“伟大山脉”的意思。太鲁阁是东西横贯公路的东端起点,入口处一座红柱琉璃瓦牌楼上书“东西横贯公路”六个大字。太鲁阁到天祥一段称内太鲁幽峡,连绵20公里,是中横路上风景之精华,旅游指南称“两岸悬崖万仞, 奇峰插天;山岭陡峭,怪石嵯峨;谷中溪曲水急,林泉幽邃, 为宝岛八景之冠”。美则美矣,开山劈路可就难了。
东西横贯公路贯穿台湾险峻的中央山脉,也称中部横贯公路,始建于1956年,历时4年完成。这条路,凝结着来自大陆的1万多老荣民(退伍军人)的血汗和泪水。当年时任“退辅会”主委的蒋经国,将跟随国民党渡台后退伍的军人安插到台湾各地从事重大工程,中横公路就是代表作。没有先进的工程设备,开路全靠斧头、铁钎与炸药,死伤不少,据统计因工程意外及天灾而殉难的有212人,受伤者702人,沿途的长春祠和靳珩桥就是为纪念殉难者而建。
当年,蒋经国曾多次到工地视察,留下许多头戴斗笠的照片,照片说明写道:蒋在苏联干过苦力,深知基层劳动者之苦。其实,究竟有多苦,只有亲历者才有发言权。“三餐冻硬难啃,挂彩是常有的,重伤得不到及时救护。更别说虫豸野兽侵扰,地震山洪袭击。”一位因修中横而终身残疾的老荣民说。
“生死之旅”煞风景
如今大陆游客游太鲁阁的线路,就是当年国民党老兵艰辛的见证。从太鲁阁到天祥一段,全为坚硬的大理石地貌,有的路是从悬崖峭壁上削出来的,有的路全从山肚子里穿过,为了采光,人们凿通隧道一侧的崖壁,形成窗口。九曲洞隧道是其中“典范”,隧道中一个接一个的窗口,无声地诉说着艰难。如今此隧道实施人车分流,游人从步道西口下车,步行穿过隧道到东口。
然而就是这短暂的步行,却几成令人心惊肉跳的“生死之旅”。由于岩石风化及崩解,沿路常有飞石坠落,已经酿成多起死伤事故。为了对付落石,游客进入景区必须戴上安全帽,台湾媒体称“知道的是旅游,不知道的以为工人上工呢!”
花莲县政府也认为“戴着安全帽赏景太煞风景”,势必影响本地旅游业。县长傅昆萁曾经建议在太鲁阁峡谷架设活动式钢架,安装强化玻璃上盖,以策安全。但公园管理处则认为给太鲁阁“加盖子”,困难度相当高。看来,在没有更好的防护措施前,游客戴安全帽还是“唯一选择”。
一夜无梦山居乐
山势险峻,山居生活却是相当惬意的。如果有机会在布洛湾的山月邨住一宿,花莲之行将更加圆满。
群山环抱的山月邨,是太鲁阁公园内第一座仿“原住民”木屋建造的度假旅馆。山谷中散落着一间间小木屋,宁静而神秘。服务员均是皮肤黑黑、眼睛大大、身着民族服饰的“原住民”同胞。晚餐招牌菜是烤山猪,肉挺嫩,没怪味。晚上欣赏过饭店员工热情洋溢的欢迎表演,另一个节目是“看星星”,星星离人很近,草地上的虫鸣分外大声,却更显此地安静。
如果还有时间,可到花莲城内逛逛,买些特产麻糬带回去做礼物。麻糬是糯米制成的小点心,曾记麻糬算是著名品牌。在曾记宽敞明亮的店堂里,身着白衣、白帽的员工在柜台内现场捏麻糬,现场还可以试吃。咬一口,凉凉的,甜甜的,没有一般糯米制品的腻劲儿,确有独到之处。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