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个小村庄,近年却成了一些台湾农民的自发聚居地。他们养蜂养鹅,育树种花,在如诗如画的闽南乡间,过上了桃花源般的日子
从福建厦门本岛坐车经厦门大桥到集美区,再向西直奔灌口镇,高楼大厦隐去,路边闪出郁郁葱葱的农田,天地一下子开阔起来。一条大约2公里的乡村公路两边,圈出一片片或大或小的农场,里面房舍、苗圃、花架和菜地错落铺陈,绿意一直接续到岚气氤氲的远山。
农场所在的地方,叫双岭村。这个普通不显眼的小村庄,近年来却成了二三十户台湾农民自发聚居的部落。他们养蜂养鹅,育树育果,种菜种花,在如诗如画的闽南乡间,过上了桃花源般的日子。
台湾元素
简朴的农场院子里,是白花花的鹅群。上万只鹅晃动着圆滚滚的身躯,或进食,或戏水,或展翅,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在离院子很远的地方都听得见。
年逾古稀的彰化人江清银从自建的农舍里迎出来。当地人尊他为“台湾鹅博士”,他喜欢自称“鹅公”:“从附近高崎机场搭计程车,报‘鹅公’的名字司机都熟,可以直接拉到鹅场来。”
来人多是冲着他烹制的台式美食。一鹅多吃在中南部的台湾很流行,江清银则把它介绍到了隔海相望的厦门。他的茶香鹅肉,用台湾高山茶烹制,味道独特丰美,每天中午总会吸引几十个本地客人,周末多时则有上百。招牌鹅宴带动养鹅产业越做越大,如今他鹅场的规模在闽南仅此一家。
像他那样,台湾元素成为台农在福建打出一片新天地的不二法门,也是在村里扎根立足的关键。白发苍苍的台中人陈信治,引进了台湾速生杨幼苗做苗圃;勤劳的桃园人蔡林秀琴,在承租的100多亩地上种杨桃、火龙果、芭乐、柳橙、葡萄柚等台湾果树;办园艺公司的“农民台商”许基炫,主打的也是已经在台湾形成产业规模的虎尾兰等观叶植物。
改变传统
江清银早在2000年就和老伴来到厦门,他和许基炫都是双岭村里资格最老的一批台农。
“鹅公”在彰化老家养鹅已经养出了名气。但他来村里创业才发现,闽南大多数地方对养鹅没兴趣,而且认可吃鹅肉的人也少。为了推广鹅制食品,江清银到附近市场摆摊,免费供人们品尝,慢慢改变了当地人的成见,并顺利打开了市场。
有了市场需求,江清银把种苗分散到周边农户饲养,长大后悉数收回。如今他的养鹅农场一年能供应成鹅四五万只,经过宰杀、速冻或做成熟食,产品远销到广东、上海。鹅场也从最初的30亩地扩展到现在的100亩,每亩的年租金则从几百元涨到1000多元。
在许基炫到来之前,双岭村的农田里种植的是清一色的稻子。满眼商机的他,热情地引导村民改种虎尾兰等观赏物种,并帮助他们寻找销售渠道。现在,双岭村花卉基地已经逾千亩,种植的小盆栽花卉品种有上百个。
在江、许等人的带动下,当地村民渐渐改变了原先传统农业的模式和理念,向现代农业靠拢。
西进发展
2008年某天,原本养蜂为业的陈信治夫妇在当地超市里闲逛,看到常用的面巾纸标价比台中要高不少。陈信治退休前是台湾一家造纸厂的工程师,出于职业敏感,他立马认识到种植作为纸浆原料的树木肯定有利可图。详细调查后他坚定了想法,甚至断言“100年内在中国大陆种树不会亏钱”。
如今他的苗圃里育有大约100万株杨树幼苗,但这远远不够。“上个月去福安市,对方一下就要植5万亩,大概600万株,根本供应不过来。”除了双岭村,他又在安溪与人合包了1500亩山地。
广阔的市场吸引台农离乡西进,海西一日生活圈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江清银表示,早上坐厦门直飞台湾岛内的航班,中午就可以和亲戚朋友在彰化吃饭了。但现在繁忙的他“碰到婚丧嫁娶等大事才回去”,春节都是岛内的儿女飞过来和他在双岭村里过。
江清银的小儿子江昭佑2007年在岛内高中毕业后,就来给父亲帮忙。“他喜欢养鹅,可以继承我的产业。”或许受此影响,陈信治也希望有孩子过来接班,“看远点,一定要到大陆来发展”。不过他同时表示,“现在他们都有事做,还得再等等看”。(本报记者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