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新闻背景:台湾地区历年选举回顾

2011年12月30日 09:5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台湾“五都”市长选举

  2010年台湾台北市、新北市(由原台北县升格)、台中市(由原台中市及台中县合并)、高雄市(由原高雄市及高雄县合并)、台南市(由原台南市及台南县合并)等五市市长选举结果于11月27日投票揭晓。

  其中,现任台北市市长郝龙斌以较大票差战胜苏贞昌当选为台北市市长;朱立伦战胜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当选为新北市市长;现任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战胜苏嘉全当选为台中市市长;现任高雄市市长陈菊战胜黄昭顺和杨秋兴当选为高雄市市长;赖清德战胜郭添财当选为台南市市长。

  2009年台湾“三合一”选举

  台湾地区17个县市的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于2009年12月5日举行。此次参选的县市长当选人列表如下:

  基隆市 张通荣 国民党候选人

  桃园县 吴志扬 国民党候选人

  新竹县 邱镜淳 国民党候选人

  新竹市 许明财 国民党候选人

  苗栗县 刘政鸿 国民党候选人

  彰化县 卓伯源 国民党候选人

  南投县 李朝卿 国民党候选人

  云林县 苏治芬 民进党候选人

  嘉义县 张花冠 民进党候选人

  嘉义市 黄敏惠 国民党候选人

  屏东县 曹启鸿 民进党候选人

  宜兰县 林聪贤 民进党候选人

  花莲县 傅崐萁 无政党推荐

  台东县 黄健庭 国民党候选人

  澎湖县 王乾发 国民党候选人

  金门县 李沃士 国民党候选人

  连江县(马祖) 杨绥生 国民党候选人

  2008年台湾“立委”选举

  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1月12日举行。在总共113个“立委”席次中,中国国民党获得81席,民进党获得27席,其他政党及无党籍人士获得5席。与本次选举同时举行的“反贪腐公投”和“讨党产公投”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权人数的一半,两项公投无效。当晚,陈水扁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

  2006年台北、高雄市长选举

  国民党参选人郝龙斌692085票,民进党参选人谢长廷525869票。郝龙斌领先谢长廷15万余票,大胜对手,当选台北市长。民进党参选人陈菊379417票,国民党参选人黄俊英378303票。陈菊险胜黄俊英1114票,当选高雄市长。

  2005年台湾“三合一”选举

  2005年12月3日举行了台湾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又称“三合一”选举),选出岛内第十五届县长、市长、各乡镇市长,以及各县、各省辖市的第十六届县市议员的选举。

  在23个县及省辖市的地方行政首长席次而言,中国国民党取得14席,民进党取得6席,亲民党、新党及无党籍人士各取得1席。在901席各县及省辖市的议员席次而言,国民党取得408席,民进党192席,亲民党31席,“台联党”11席,新党2席,无党籍人士256席。在319个乡长、镇长、县辖市长选举席次而言,国民党取得173席,民进党35席,亲民党3席,无党团结联盟1席,其他无党籍人士107席。

  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失利,负责辅选的四位民进党重要人物苏贞昌、吕秀莲、谢长廷和游锡堃声望相继受到质疑。而国民党则是这次选举的大赢家,马英九成为国民党主席之后首次选举成绩不菲。亲民党表现未能如愿,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刘文雄在基隆市未选上。该党有些“立委”高呼与国民党合并,以应付2006年的台北、高雄市长及基层选举与2007年的“立委”选举。

  2004年“总统”选举

  2004年3月20日台湾第三次直接“总统”选举举行,由寻求连任的陈水扁与吕秀莲以不到3万票的微弱多数,胜出国亲连战与宋楚瑜联盟当选。同年5月20日陈水扁与吕秀莲宣誓就任。

  这次大选前发生了“三•一九枪击事件”,正在拜票的陈水扁、吕秀莲遭到枪击,吕秀莲膝盖受伤,陈水扁腹部轻微擦伤。直到选举前两天,岛内的各种民意调查仍显示,国亲联盟“连宋配”赢的可能性仍然大于“陈吕配”5个百分点以上。结果,原本并无优势可言的陈水扁和吕秀莲,在遭受枪击的第二日选举时,以不到3万票的微弱差距领先连宋,赢得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而“319枪击案”也因而被视为严重影响此次“大选”结果。“319枪击案”由于时值敏感时期,震惊岛内外,并被疑为政治阴谋。

  这次的选举结果中,两组候选人的得票率仅相差千分之二,为历年来最接近,而且废票高达33万票,约为上一次台湾“总统大选”选举的3倍,引起了泛蓝支持者的抗议。另一“总统”候选人连战表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备验票,并称这次选举“疑点重重”,是一场“不公平的选举”。后来连宋阵营提出当选无效之诉经台湾“最高法院”判决败诉。

  2004年“立委”选举

  2004年12月11日,台湾举行第6届“立委”选举,由台、澎、金、马居民及海外侨民共同选出。在全部225席中,从政党联盟来看,泛蓝阵营获114席,占总席次255席的50.67%;泛绿阵营获101席,占总席次44.89%;其他党派获10席,占总席次4.44%;其中民进党获得89席,国民党79席,亲民党34席,“台联党”12席,无党团结联盟6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者4席,新党1席。

  2002年台北市、高雄市市长市议员选举

  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压倒性优势获选连任台北市长,而民进党高雄市长谢长廷也顺利获选连任。而在市议员选举方面,国民党的泛蓝阵营在台北市大获全胜,而高雄市则是民进党的泛绿阵营的天下,因此仍然保持着泛蓝泛绿南北鼎立的政治格局。

  2001年“立委”、县市长选举

  亲李登辉人士组成"台湾团结联盟",鼓吹发展具有本土化的台湾特色,成为民进党之外,另一“台独”色彩浓厚的政党。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商讨“泛蓝军”合作的可能性。12月1日举行民进党执政后首次“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政治势力重整,“立法院”中民进党跃居第一大党,国民党地位大幅滑落,亲民党崛起,但“三党皆不过半”。

  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

  3月18日举行第二次直接“总统”选举,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结束国民党50多年的执政地位。同年5月20日陈水扁、吕秀莲宣誓就职。失去执政权的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辞去主席职位。以36.84%得票率落败的宋楚瑜组织亲民党,结合成第三股政治势力。

  1999年为“总统”选战铺路

  国民党李登辉准备交棒,"连宋配"(连战、宋楚瑜)合作不成,国民党确定推出"连萧配"(连战、萧万长),宋楚瑜确定参选,国民党开除宋党籍、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宣布脱党参选、非新党党员李敖代表新党参选。

  1998年“直辖市”市长选举

  第二届“直辖市”市长选举和“立法委员”选举。台北市市长选举,由前“法务部部长”马英九代表国民党,击败现任市长陈水扁。高雄市市长选举,现任市长国民党吴敦义败北,民进党谢长廷当选。“立法院”由国民党取得过半数席位,民进党仍然是最大反对党。

  1997年县、市长选举民进党过半

  举行县、市长选举,23个县、市当中,民进党获得12个县、市长席位,首次超出国民党掌握的县、市数量,开启“地方包围中央”的政治局势。国民党“政府”开始进行"精省"(精简“省政府”),停办省议员与“省长”选举。当时的“台湾省长”宋楚瑜与国民党中央发生严重歧见。

  1996年首次“总统”直选

  台湾首次直接选举“总统”,现任正、副“总统”李登辉与连战代表国民党,以54%的选票获胜当选。

  1995年国民党“立院”占多数

  举行“立法委员”选举,国民党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

  1994年省、市长直选

  直接选举“台湾省省长”、“直辖市”(台北、高雄)市长,同年通过“宪法”增修条文,直接选举“总统”。此后不再经由“国民大会”投票产生“总统”。“省长”选举方面,国民党宋楚瑜当选首任民选“省长”。台北市市长选举,民进党陈水扁当选,“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台北市首次由反对党担任市长。高雄市市长选举,国民党吴敦义当选。

  1992年改选“立委”

  全面改选“立法委员”。

  1991年改选“国大”

  全面改选“国大”代表,在1949年大陆地区选出之“国大”代表全部退职。

  1989年民进党成立

  依据新通过的"人民团体法",由国民党外人士组成的民进党取得合法地位,成为正式反对党。

  1988年蒋经国去世

  元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总统”。

  1987年解除戒严

  台湾地区解除戒严。

  1977年“党外”活动组织化

  台湾在进行地方选举时,爆发"中坜事件"(许信良脱离国民党,以党外身份参选桃园县长,开票时由于民众怀疑选举不公,因而出现严重暴力冲突),此后国民党外人士活动逐渐组织化。许信良当选桃园县县长。

  1972年增额选举

  开始选举大陆地区以外的增额“国大”代表与增额“立法委员”(补足1949年之前大陆地区选出民意代表之外的“国会”空余席位)。

  1950年地方自治

  开始地方自治,定期办理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包括县、市长、村、里长等地方公职人员选举。

  1949年动员戡乱时期

  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宣布台湾、澎湖、金门以及马祖地区戒严,开始"动员戡乱时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