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12月16日电 题:中国对外开放的厦门“窗口”
中新社记者 杨伏山
“拥有‘9•8投洽会’这样的烫金名片,这是厦门与深圳等特区不太相同之处。”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到来之际,厦门特区初创时担任市长兼特区管委会主任的邹尔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邹尔均所说的“9•8投洽会”,就是每年9月8日在厦门揭幕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一投洽会发端于1987年9月8日在厦门举办、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后逐渐升格,发展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全国性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今年第15届中国国际投洽会开馆仪式上这样评价投洽会: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投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诚如是,投洽会的历史,折射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每届投洽会上,万商云集厦门,对外招商引资,签约一批利用外资项目;中国因应对外开放的重点确立主题内容,着力推介中国最新的产业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投资环境与市场信息,推出最能反映当时中国投资热点的项目,并引导国内资本向境外拓展发展空间,全方位、多层次地配合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数字是最好的说明,近15年来,15000多个项目在投洽会上签约,1000多亿美元从投洽会进入中国市场,一大批中国企业从投洽会走向世界。在第15届投洽会上,中国合同利用外资104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
肩负招商引资的中国窗口功能的投洽会,与厦门特区30年发展基本同步,亦使厦门成为福建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透过投洽会平台,厦门推行外向型战略,融入了世界。1981年至2010年,厦门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3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7%,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十九、全国第七,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厦门的对外开放与对台交流合作紧密相连。特区设立之初,厦门提出以港引台、以侨引台、以台引台的吸引台资“三引”方针,吸引台资企业来厦投资。截至2011年9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807个,合同利用台资逾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近78亿美元。
邹尔均回忆称,厦门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厦门利用赴新加坡举办招商推介会,与台商高新平接触,吸引他来厦考察并下决心在厦投资兴业。“虽然工厂不大,但意义很大。”高新平回台后,现身说法,帮助推介厦门,使得越来越多的台湾前来厦门投资兴业。
谈起上世纪90年代台湾企业界龙头老大王永庆来厦门海沧投资的计划,邹尔均说,当时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这个大项目最终没有实现,但王永庆西进大陆投资掀起的“王旋风”,使台商赴大陆投资形成一股潮流。
“大项目虽然最终没有落户,但效应已出来,历史会记上一笔的。”邹尔均告诉记者,2008年9月到台湾参访,前往看望当时尚健在的王永庆先生,他就这样对王永庆先生说。
回顾特区30年的历历往事,邹尔均表示,厦门特区建设30年来,责无旁贷肩负起福建省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使命;其成功实践,就是牢牢践行了特区的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