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寻找温情--那些藏在台湾传统市场里的古早味

2012年03月03日 16:1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台湾百姓故事)寻找温情——那些藏在台湾传统市场里的古早味

  65岁的台湾阿婆林阿菊每天早上6点多出门,7点左右就来到离家不远的南门市场,逛逛,和邻里打打招呼,这一天才算开始。

  传统市场在台湾普通百姓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们在这里购买日常生活所需,更在这里寻找无处不在的人情味和上一代留下的美好回忆。

  巷弄间孩子们的嬉笑夹杂着摊贩们的叫卖,是回响耳畔的声音;方正或扁长、荡漾着生气与香味的各类美食,让视觉与嗅觉的诱惑蔓延至今;大手拉小手,走过一摊摊叉烧、肉松与粉肠,人们游走在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里……这就是隐藏在台北传统市场里的温情。

  如今,台北的传统市场,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商业模式——情感积累、讯息互通,成为区别于现代商业市场的特色。

  南门市场是台北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市场之一,以贩售北方糕点、南北杂货、各式美食闻名。每逢传统节日,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春节时到这里采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端午虽未至,但北部粽、潮州粽、下港粽等各具特色的传统粽子,已早早摆上摊头。

  随便问问台北老市民,便可打听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钟爱的传统市场。

  林阿菊最爱南门市场,她说,这里有不少摊位都“上了年纪”了,但摊贩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老台北人最喜欢的传统味。

  在南门市场所在的西区,还有华山市场、东门市场等,当时从北方来台的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施展从家乡带来的一身料理手艺,流传至今。如今这些市场早已成为当年旅人和眷村后代寻找记忆中家乡味的最好去处。

  传统市场的“可爱之处”,在于它不仅有“交易”功能,更如海纳百川般,将所有流动的情感因素纳入其中。

  这些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传统市场,与现代超级市场和量贩店比邻。人们流连其中,体味每一天的基本生活。民众不仅购买新鲜食材,也与摊贩、其他消费者互动交流,获得免费的料理“小撇步”(小窍门)、私房食谱等。通过这些交流,文化得以流传,生活形态逐渐深厚。

  不少传统市场,不仅是美食汇集地,也是历史文化游览胜地。在大同区迪化街,永乐市场二楼是琳琅满目的织品王国,有资深师傅为顾客“量体裁衣”。在松江市场,人们可以在购物同时,到旁边香火鼎盛的行天宫祈福。而北投市场更像一座吃喝玩乐大迷宫,喝完红茶可以去泡热乎乎的温泉。

  如果说西区代表着记忆的味道,那么东区的市场,则见证了台北的城市繁华历程和变迁。

  松山地区是城市早期发展的精华地带,当时由于铁路交通方便,商圈及市集林立,这里的市场有些年纪。而如今,松山市场得到保护,是历史古迹建筑;永春市场结合了图书馆、阅览室,体现了信义区的特色;西湖市场则是台湾第一座设在捷运站内的传统市场。光复市场因抬头便可见地标“台北101”大楼,而成为全台湾景观最好的传统市场。这里的前身是眷村所在,眷村口味成为最主要的特色。即使眷村后代人口皆已四散,这里却依然可以“拼凑”出眷村的美好味道。

  因为年代久远,传统市场的陈旧摊棚和凌乱喧嚣,在传递“古旧”味道的同时,也有亟待治理的环境问题。台北市政府近年来治理与整修翻新,已经投入15亿元新台币。如今,不少市场已经穿上“新衣”,成为点缀城市的美丽光景。

  位于公馆商圈的水源市场大厦,外墙由当代艺术家设计“水源之心”,让老市场焕发了新生活力,成为一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安东市场,外观简约而富设计感,呼应着南区独特的人文美学风格。成功市场则因为有了绿化屋顶,成为一个供市民欣赏的美丽后花园。

  不仅改善硬件设施,台北市还组织一年一度的“传统市场节”,与“眷村文化节”“牛肉面节”一起,推广着台湾的独特美食和人文特色。

  2012年台北市“传统市场节”自3月2日至25日在台北举行,为了响应节能减碳理念,倡导多食用米食,特以“粽”为主题,在南门、士林、水源、光复四大传统市场举办多场活动,“粽星云集超快手包粽锦标赛”将邀请民众回味包粽的技巧和快乐;“市场小学堂”将告诉市民怎么辨别新鲜的鱼、怎么保存豆浆等;“儿也爱市场”将通过儿童画笔展示他们眼中的菜市场……

  现代时尚的台北都市里,弥漫着浓浓的传统味。时近中午,林阿菊迈着小小的脚步走出南门市场,手中拎着满满一篮子收获,脸上写着淡淡平实的属于小老百姓的幸福……(记者 任沁沁 张承志 田野)

【编辑:吉翔】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