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的坚守——台湾屏东访琉璃珠制作人
位于台湾屏东县北端的三地门乡三地村坐落在群山之间。这个排湾族聚居的村落里,施秀菊的故事为人熟知。
已有1600年历史的琉璃珠与陶壶、青铜刀一起被誉为“排湾三宝”。在传统社会,琉璃珠曾专为排湾族里显赫的人群独有,成为身份、权利和地位的符号。即使后来琉璃珠变得普及,它也保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排湾族妇女节日盛装和婚嫁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施秀菊的排湾族名字叫做“日梦日缦”,意思是“每天编织梦的人”。她说,琉璃珠就是她梦想的全部。
来到施秀菊的工作室,窗外是蜿蜒的公路,窗内却是琉璃珠的世界。展柜里、墙壁上满是各式各样的琉璃珠商品。穿过门厅,越过一道屏风,可见五名工艺师端坐在桌旁制作琉璃珠,桌上是大小、长短、色泽不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
过去28年,施秀菊用行动完成了她对琉璃珠的坚守与发扬,57岁的施秀菊说,她还希望用28年来继续她的事业。
现今拥有几十名创作成员的“蜻蜓雅筑”创立之初仅靠施秀菊和家人支撑。
每一次创作都是对眼力和耐力的考验。在一颗琉璃珠成型之前,需点火、纹饰、截面、研磨和染色等多个工序。仅点火一项,工艺师就需冒着灼伤双手的危险,在瓦斯和氧气的帮助下调试火焰。
28年间,施秀菊曾有过“好想关门”的念头。但是每至于此,她总是劝慰自己“苦难是有包装的祝福。”坚持的原因还源自她对生命的热情,“我在做的是成就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或许也是部落的和别人的。”
施秀菊珍视琉璃珠,她把琉璃珠等同于“女人的生命”。她说:“除了是财富与美丽的象征,琉璃珠像女性一样珍贵”,因为“在族群里面论婚嫁,哪怕只有一颗琉璃珠,都可以算作聘礼。”
“日光之珠”有高贵漂亮之意,“月牙之珠”意指少女贞洁的叮咛,“勇士之珠”代表英勇善战,“孔雀之珠”诠释钟爱一生之意……每一颗琉璃珠都被排湾族人赋予某种含义,小小的琉璃珠是一个现今拥有超过8万人口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秀菊说,她希望“逐渐把族群文化之美做一个提升,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有这么美好的文化在排湾族,在台湾。”
“文化之美没有国界,我想那也是为什么很多外国人会来到我的工作室,去体验,做文创。(他们)会感动,”她说,“我传播的是代代相传的故事,是一个载体,文化的传承。”
施秀菊认为每一个前来体验琉璃珠的人,不仅为排湾族所在的村落创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少数民族部落之美”“琉璃珠已经被当成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存在”。
为了传承这份情感的存在,施秀菊希望将琉璃珠的记忆留在族人中间。她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室设在一个只有400多户人家的村落,并将制作技艺分别传授给排湾族的中青年妇女,“我希望琉璃珠的制作工艺不只限于口口相传”。
“族群文化永远都存在,我愿意将自己投身于这个(推广)工作,至少这样生命就不是空白。”她说。(记者田野 高学余 任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