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过两岸关系深水区需互信和机制
云南腾冲,草长莺飞。以“巩固深化,再创新局”为主题的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3月15日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11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于此,回首两岸关系4年发展的成果,前瞻未来4年的机遇与挑战。
和平发展 聚合两岸民心
两岸关系研讨会举办十届,首次迎来3位民进党籍代表。被台湾媒体戏称为“三只小猪”的他们,都以私人名义应邀参加。东吴大学副教授罗致政身兼民进党发言人,警察大学副教授董立文曾任民进党中央大陆事务部主任,专栏作家陈淞山曾任陈水扁办公室主任。虽以学者身份登“陆”,他们“绿油油”的背景,仍受到广泛关注。
陈淞山行前表示,自己做好了回台被骂的准备。这倒也非矫情,2009年7月,民进党两位元老级人物许荣淑、范振宗,因受邀到大陆参加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遭到开除党籍处分。当然,世易时移,在2012年1月台湾地区两项重要选举落败后,民进党中央检讨败选时,已体认到要从互动中多了解大陆,三人“登陆”试水,固然需要勇气,也算是应势而动。
出席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的110多位代表,有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专家,也有来自旅游、出版等行业代表。两天会期,代表们各抒己见,不说各自立场,单是来自大陆与台湾,台北、台南与高雄,北京、上海与厦门,地域不同,观点也不尽相同。不过,对于过去4年两岸交流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则有不言自明的共识。
即使有人不认同,2012年台湾“大选”国民党的胜利便是“九二共识”的胜利,但也反驳不了这是两岸和平发展的胜利,台湾民众把票投给了两岸和平发展——来自台南的成功大学教授丁仁方表示,2012年“大选”,台湾南部的投票率较2008年下降了四五个百分点,“很多南部选民投民进党不放心,投国民党不甘心,只有弃权,这是受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影响。”
台湾工业总会秘书长蔡练生认为,台商成为两岸关系稳定的重要力量。他说,这次选举,台商们纷纷回台投票。不仅如此,大企业家平时很低调,选前却纷纷站出来公开支持“九二共识”。“台商投资是经济行为,但影响了两岸的政治发展。两岸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自然会带动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
开幕式上,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发表讲话,对两岸关系4年和平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他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相继签署了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16项协议,两岸交往合作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从两岸直航,到经贸合作,两岸民众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格局和丰富多样的交流态势,都是60年来前所未有的。这段话为台湾民意的选择做了恰当的注解。
理性对话 交锋更需包容
“投给国民党的人未必都支持‘九二共识’!”
“投给民进党的人都支持‘台独’吗?也未必吧。”
研讨会的小组讨论,代表们依次发表个人观点,友好气氛中,不乏观点交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华晓红客气地请教民进党代表:民进党对于ECFA签署持反对态度,对于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却表现得格外积极,同样作为经济合作协议,二者有何差别?
罗致政对于提问显然有点意外,他表示,ECFA是政治决定经济,而TPP是经济因素主导多,还是政治因素主导多,还有待观察。
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接住话头,指出TPP成员中,除美国外的经济体,与台湾的经贸关系都不是很明确。“马英九先生提出,10年时间加入TPP,还相对谨慎;民进党表示要尽快加入TPP,则显得草率。”盛九元温和地批评,“这不是一个成熟、负责的监督人的表现。”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大会发言时,先向陈淞山鞠了一躬,感谢他离台前放的“一炮”。原来陈淞山撰文指出,要突破民进党与共产党对话的政治障碍,首先必须调整敌视中国大陆的政治心态,不仅不要“逢中必反”,甚至要用“态度友善”的方法。比如,称呼大陆为“中国大陆”,民进党中央恢复“中国事务部”,并改名为“中国大陆事务部”或者“两岸关系事务部”。
刘国深说,20年前,两岸代表是一开口就吵架。现在,即使有人提到敏感词,“也不会打断他,而是听他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两岸发生的非常大的进步。”
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建言,今后4年,与其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反独”不如“化独”。“反”,让人听起来易产生抗拒心理。他说,在铭传大学读书的大陆学生,曾投诉学校里的一些反共提法让他们很难受,“抱着同理心,请民进党人沟通交流,也要怀有包容和吸收的精神。”
刘国深认为,两岸专家之间理性对话的条件已经成熟。未来4年,两岸应抓住机遇,尽快推动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也可以通过带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二轨”对话,为商签两岸和平协议积累共识,创造条件。此观点与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不谋而合。高育仁也提出,“早日成立和平发展委员会,解决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障碍,推动和平协议的签署。”
罗致政发言时也提出,互动是两岸相互了解的必经途径。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两岸关系,民进党与大陆方面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因此才需要更多沟通、对话与交流。尽管对于两岸问题,民进党内有不同主张,但无论如何须先对大陆有第一手的了解。他希望类似的交流未来能继续进行。
过深水区 需互信“船”和机制“桥”
今年的研讨会以“巩固深化,再创新局”为主题,两岸关系经历4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又经历台湾2012年“大选”的考验,不少人看来形势一片大好。事实上,与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表示,要对两岸未来的前途艰辛,保持清醒与警惕。
中国人民大学黄嘉树教授认为,两岸关系目前面临几个矛盾,虽然没有马上产生负面作用,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变成负面冲击。其一是两岸民众对和平发展取得更丰硕成果的高度期待,和两岸将入深水区取得成果不易,或者取得成果也让民众相对无感的矛盾。黄嘉树说:“签署了ECFA后,再签订经贸政策,都不会再那么吸引眼球了;而一旦发生误会,倒会引发争吵。在两岸关系继续深化的过程中,争论是必然的,但不要让双方分歧变成公开的争吵。”其二是两岸政经分离和只经不政的矛盾。黄嘉树提醒,两岸经济往来的规模与政治接触已严重不对称了,“政治与经济是鸟之两翼,只有相对平衡才能飞向远方,光靠一个翅膀猛扑腾,是飞不远的。”
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炜也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已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了“摸不到石头”的深水区。他说,深水区隐含两层意思:一是把两岸关系推向深入的过程;二是有些问题交流还不够,需要我们不断深化。他提出,在深水区,“船”和“桥”显得尤为重要——“船”就是两岸的互信,“桥”则是两岸的交流机制。因此,应当巩固“九二共识”这一两岸互动的政治基础,在各领域建立起两岸交流机制。
本届研讨会上,一位来自台南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成功大学副教授周志杰。他自我介绍,父亲是江西吉安人,参加了当年中国远征军,母亲是台湾人。到腾冲开会,到达父亲所在的中国远征军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让他感触很多。他从一位台湾70后庶民的角度表示,“当大家谈到复兴中华,我是听得懂的。可是我在台南的朋友、我的学生,他们没有我这样的背景,他们的人生就是台湾。对他们来说,如果有一天两岸真的统一,他们不是为了民族复兴,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愿景——一个平等协商两岸和平的未来中国,一个可以保持自由开放包容的中国。”周志杰建议,应该以更贴近年轻人表达的方式,加强两岸青年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王毅的发言同样也表达了对两岸互信的重视。他说,两岸关系越往前发展,双方就越要珍视互信,越要加强和扩大互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管控分歧,更好地聚同化异,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干扰,始终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本报记者 孙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