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生逐梦大陆: 在差异融合里 心怀中华文化情结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7日 0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清华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张致皓(左)和2010届本科生俞柔安(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席蔡秉宪(左)和北京大学2010届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罗海芸(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今,两岸经贸、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对两岸交流中的台湾学生来说,更是感受真切,深有体会。

  2012新学期开始,台湾学生陆续返校,中新网台湾频道推出主题策划《这些年,台湾学生在大陆追逐梦想》,采访在京多所知名高校的台湾学生,围绕他们的学习、生活、感情、就业、文化、参与两岸交流等话题进行采访,勾勒出台湾学生在大陆追逐梦想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生活篇:台湾学生在大陆逐梦:因缘份来大陆 长居?过客?】

【学习篇:台湾学生在大陆逐梦:憧憬与压力 两岸教育比较】

【感情篇:台生在大陆逐梦:两岸青年爱情不同 跨海婚姻渐变】

【就业篇:台生逐梦大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感受一些困惑】

  中新网北京3月27日电(郭思远) 翻开近些年来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台湾学生与两岸关系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从1985年开始大陆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台湾学生,随着两岸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时任教育部港澳台办常务副主任丁雨秋2005年曾经介绍,1985年到2000年大陆高校招收的台湾本科学生为2895人,研究生864人;2001年到2004年这4年间招收了台湾本科生287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766人;2004年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777人。

  中新网记者从国台办了解到,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1月,到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累计已经达到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去年大陆各高校招收台湾学生2000多人。

  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席蔡秉宪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2000年至2005年,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开始多元化,有成绩很优秀的、有在台湾没有好大学上的、也有为到大陆经商而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因素和考量,这个阶段,台湾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对参差不齐。

  他认为,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是一个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人数的缓冲期。之后,尤其2010年大陆承认台湾地区学测考试(高考)成绩,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无论是人数,还是学业水平,都有较大提升。他预期,未来在两岸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人数会越来越多,也会愈来愈多元化。

【文化篇】心怀那份“中华文化情结”

  两岸文化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也有诸多不同。一般认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上,大陆传统文化经历两次重大转向,一是新文化运动,二是文革,形成了两次“断层”。

  当然,台湾也经历了国民党退守后的“白色恐怖”,但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限。有人说,如果现在到台湾旅游的话,台湾城市硬体建设与大陆一线城市几乎无差别,甚至大陆有些城市发展还要强些,但到台湾要看的是软体建设,比如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

  对于两岸同胞来说,文化固然有些差异,但骨子里那份“祖国情结”却是贯穿始终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发展差异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开来,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和新中国成立后,两岸文化根据不同的本土文化和风俗人情,按照各自不同的特征发展,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质。

  在两岸文化的发展中,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体现在人文素养上。蔡明亨说,“大陆的大城市相比台湾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但人文素养就差一些,比如抽烟,虽然标语很多,但没有人去执行,也没有进行监督。”

  据他介绍,在台湾的地铁上不允许饮食,会有人举发,一次可罚5000元新台币。他还举了抽烟的例子,在台湾有个人每天为等女朋友下班,经常在垃圾桶旁边抽烟,被人拍了半年的照片,之后被举发,罚了他13多万元新台币。因为有利可图,台湾也专门有人就靠这个挣钱。

  对于台湾文化,俞柔安认为,台湾文化比较精致,台湾人比较亲和,非常客气,大陆学生去了台湾后都感觉不适应。但台湾学生来大陆的话,就感觉更加不适应,行为处事差异比较大。大陆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强,家长都比较宠爱。台湾学生都有一些哈韩族、哈日族,对那边的文化都比较崇拜,日剧韩剧影响也很大。

  她说,“台湾文化有一点‘孤岛意识’,所以跟日本有点像,包括建筑风格、人文精神,台湾文化中有一种被奴役性在里面,而大陆的中华文化比较博大精深。”

  她还说,小的时候,对祖国的认识,仅从课本上的诗歌和历史介绍中得到,她认为自己有点“祖国情结”,因为她觉得“这个地方发生这么多事情,华夏民族在这里诞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很有吸引力。在大陆可以看到那种大河大山,气势壮阔,那种感觉很好。”但她也说到,“我周围的同学很少有人认同我的观点,因此,我也很少跟他们说这些。”

  在两岸城市文化中,也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譬如北京和台北。北京作为古都,正如陈怡秀引用杂志上所说的:“北京是历史的沉积岩,时间的延长线。”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北京作为文明古都的特点,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而台北作为一个聚现代文明的城市,整个城市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拥有高水平的文化创新能力。

  学习中相融合

  两岸文化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展,经历不同环境的洗礼,但经过两岸交流和学习,又在不断地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不断地相互融合。

  蔡秉宪说,“两岸隔阂了几十年,因为制度不一样,很多东西很不一样,在传统文化方面,可能差距不大,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在礼节上,最传统的部分不一样。”

  他认为,在大陆经历过很多,文化特质有很大的不同。他举例说到,有次他在韩国地铁上,有中国人靠着很近,有点紧贴着他,他就问那人是不是从大陆来?那人反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说,因为在台湾和韩国,人与人之间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而在大陆就习以为常,觉得也没有什么事。

  他还说到,他在新加坡留学的一个例子,有次上公交后他一直站着,但是司机等很久才开车,原因是一直在等他坐下来。这个事情也让他想起12岁在美国时,当时有女生跑着过来赶车,一些陌生男生都会一直站在车下等,先让女生上车后,男生才上车。

  对大陆、台湾地区、新加坡三地文化行进对比,他认为,新加坡的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为一体,在人文素质上,还是要比两岸同胞强些。同时,他认为,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希望政府在文化方面多做点工作,比如功德心,政府可以多发广告,多教育民众。因为他们小的时候,也是被这样教育的,比如应该怎么分垃圾桶,不然就会缺乏公德心,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

  他说,“对传统文化都有各自的继承,差距不那么大,但是对于公德心、习惯等方面的不一样,却成为现在两岸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公德心,台湾的发展关键就是10年,以前台湾垃圾也不分类、乱吐吐槟榔、按喇叭、大声讲话等,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民众素质的提高,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他深有感触地说,“大陆用10年的时间来走台湾30年的路程,台湾从几百美金到几千美金、几万美金,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当时台湾也有这个时间慢慢走,但大陆很快时间就走完很长一段路,软性的东西没办法短时间内提高。”

  就此,罗海芸认为,很多东西是个过程,在她的出生年代,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也经历物质过度膨胀、人心很匮乏的阶段,也经历过台北市街道很脏乱的时候,但是“突然有一天当你发现人们都爱干净了,我怎么好意思掉乱东西在地面上呢?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另外,她认为,在不同环境下想要生存下来很不易,需要换一套思维接触,很多台湾学生来大陆刚开始很不适应,她就跟他们讲,在台湾出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很多外在的制度只要跟着走,就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她说,但在大陆,你就需要抛掉那些条条框框,跟着人走,这个人说好与不好,不代表下个人会这样说,因此,“你就要多打听多问,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很多人都在抱怨,但是这个过程中,你得来的人脉、智慧,都是别人拿不走的。”

  她还说,在台湾你就是被动的跟着走,都被社会的规范约束,不需要太花脑袋。“反而来了这边,我自己变得聪明一点,以前是傻傻的,现在变精明了,就竞争力和生存法则来说,我是有很大的提升,这也是一种幸福了。”(实习生江华翠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