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学生逐梦大陆:不做中国崛起旁观者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8日 08: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国人民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陈怡秀(左)和2010届本科生徐华阳(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蔡明亨(左)和2009届硕士研究生邹易良(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编者按】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今,两岸经贸、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对两岸交流中的台湾学生来说,更是感受真切,深有体会。

  2012新学期开始,台湾学生陆续返校,中新网台湾频道推出主题策划《这些年,台湾学生在大陆追逐梦想》,采访在京多所知名高校的台湾学生,围绕他们的学习、生活、感情、就业、文化、参与两岸交流等话题进行采访,勾勒出台湾学生在大陆追逐梦想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生活篇:台湾学生在大陆逐梦:因缘份来大陆 长居?过客?】

  【学习篇:台湾学生在大陆逐梦:憧憬与压力 两岸教育比较】

  【感情篇:台生在大陆逐梦:两岸青年爱情不同 跨海婚姻渐变】

  【就业篇:台生逐梦大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感受一些困惑】

  【文化篇:台生逐梦大陆:在差异融合里 心怀中华文化情结】

  中新网北京3月28日电(郭思远) 翻开近些年来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台湾学生与两岸关系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从1985年开始大陆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台湾学生,随着两岸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时任教育部港澳台办常务副主任丁雨秋2005年曾经介绍,1985年到2000年大陆高校招收的台湾本科学生为2895人,研究生864人;2001年到2004年这4年间招收了台湾本科生287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766人;2004年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777人。

  中新网记者从国台办了解到,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1月,到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累计已经达到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去年大陆各高校招收台湾学生2000多人。

  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席蔡秉宪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2000年至2005年,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开始多元化,有成绩很优秀的、有在台湾没有好大学上的、也有为到大陆经商而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因素和考量,这个阶段,台湾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对参差不齐。

  他认为,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是一个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人数的缓冲期。之后,尤其2010年大陆承认台湾地区学测考试(高考)成绩,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无论是人数,还是学业水平,都有较大提升。他预期,未来在两岸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人数会越来越多,也会愈来愈多元化。

【交流篇】不做中国崛起的旁观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陆经济发展令世人为之惊叹,2010年GDP已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两岸自从2010年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经济贸易合作也迅速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台湾对大陆出口享受ECFA关税优惠30312票,货值42.21亿美元,关税优惠7.83亿元人民币。

  未来两岸交流和合作还将进一步发展,台湾学生在两岸互动中能够参与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只要能够把握机遇,找准位置,发挥所学,就不会做一个中国崛起的旁观者。

  充当桥梁纽带

  台湾学生作为未来两岸交流的桥梁,在大陆求学的时间里,对大陆有直观的感触,同时,又了解台湾的需求是什么,通过他们的传播和促进,会减少两岸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误区和盲点。

  蔡秉宪说,“现在全世界都有‘汉语热’、‘中国文化热’,我希望可以尽自己一份力,充当两岸之间以及与外界之间的桥梁,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介绍出去,不做中国崛起的旁观者。”

  在两岸学生交流中,俞柔安认为,大陆学生去台湾交流都是短期的考察,看到的都是比较好的一面,很难有深入的交流。她建议,“最好能够去台湾课堂上课,因为只有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才会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才会藉此更深入了解对方,才会包容对方的差异。”

  罗海芸说,“我们现在是扮演沟通的桥梁的角色,因为两岸交流越来越多,即便有的人没有去过台湾,一听说你是台湾人都会问你很多问题。”

  她说,“以前我很不喜欢别人知道我是台湾人,因为当时是陈水扁‘执政’的时候,一听说你是台湾来的,就骂陈水扁。现在我很乐意讲我是台湾人,我们正在做两岸交流的事情,给人家介绍台湾是什么样子的,与此同时,也帮助很多台湾人适应这边的生活。”

  未来两岸发展

  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台湾学生作为两岸交流中的一员,是非常关注的,因为未来两岸关系如何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

  “两岸势必要进行交流,就如同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学费问题,2005年国民党过来(编者注: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以后,就把台湾学生很贵的学费降到与大陆同学一样。”邹易良说,“学历承认的方面,医学学历不被台湾认可,也不能考医师资格证,虽然需要保护本土的市场,但是台湾还是应把眼光放长远点,从提高台湾医疗水平出发。”

  蔡秉宪认为,两岸交流有一个大的发展契机。他说,比较偏台湾北部的县市对大陆稍微有点了解,但是中南部县市对大陆有很多成见。近两年,他做两岸交流,也会碰到有人问,“大陆有洗衣机吗?”基于此,才促使他尽量多去做两岸交流方面的事情。

  据他介绍,他们协会会定期派人到台湾各县市做支教,有时也会到山区,与原住民进行交流,“我也希望未来大陆的精英到台湾念书,对台湾非常的了解,更希望两边未来的主人能够相互了解,不要发生误判的情形。”

  他认为,在促进两岸交流发展中,要加大对台湾中南部的交流,这是近五年比较迫切要做的。双方相互了解后,未来两岸交流才能进入比较深层次的领域。

  陈怡秀说,两岸交流就像“播种”一样,你必须播下这颗种子,而且要定时浇水和施肥,但你不能期望一定要有收成或有好收成。然而,如果不播这颗种的话,将永远长不出东西来。

  她还认为,“交流和文化融入是没有办法速成的,大陆希望台湾更了解大陆,或者大陆这边更加了解台湾,这个事没办法速成,就必须慢慢来,一步一步走,而不是看了很多文章,做了很多调研就可以了解的,这个东西没办法长久,长久的东西是播下了种子,静静等待开花和结果,这就是收获。”

  罗海芸说,“在两岸关系中,台湾政治人物心知肚明,一直交流下去,当局在交流中得到一些好处,得到政绩,得到GDP的提高。但是台湾太小了,旅游有压力,生活空间有压力。”

  她还认为,“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朝大陆所期待的这一方面发展,我认为是有蛮大几率是这样的。”

  【结语:记者手记】

  台湾学生作为两岸交流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在大陆学习,他们亲身感受大陆近些年的发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大陆的变化,在未来的两岸交流中,他们是最有发言权,也最能够影响身边人的群体之一。

  在采访中,台湾学生给记者以“思维活跃、行动务实”的真切感受,他们有的人在台湾岛外其他国家求过学,甚至工作过;有的人出生就在岛外;有的人在台湾本科毕业以后工作过;有的人一直在学校中的环境长大;有的人从小就来到大陆生活……他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洞察未来发展的变化。

  同时,他们又是非常务实的一群人,有时他们可能不会真正去关注两岸政治,而是从自身考虑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自己的目标;有时他们不会去关注台湾的变化,更加关心的是菜价有没有涨,水果怎么又涨价了……但这都是人之常情,务实的人生才更加扎实和精致。

  这次有关台湾学生在大陆追逐梦想的专题采访,除了从生活、学习、感情、就业、文化、交流等方面关注台生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外,还有更深一层想法就是以管窥豹,揭示两岸交流的真实现状,揭示台湾青年的真实想法。

  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所引用的一位台湾诗人的诗句:“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实习生江华翠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