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大陆首个台资"进口废物圈管理园"通过验收

2012年03月28日 10:00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日前,国家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等部门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对大陆首个台资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进行联合验收,认为福建全通资源再生工业园在大陆进口废物圈区管理项目中名列前茅。

  该园区是大陆首批探索进口废物圈区管理的项目之一,由台资企业投资,规划建成1000万吨再生资源产业区,目前已成为大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集群基地。导报记者联系到园区总经理、台商陈正智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对于在福建12年的不懈耕耘,他简单介绍后,更希望我们报道台湾在进口废物管理上的经验,以及资源再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变废为宝 从废物中寻找再生资源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听起来很专业,却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陈正智介绍,在这个到处“MadeinChina”的时代,中国作为全世界工业产品最重要的供应国,实际上面临越来越紧迫的资源问题。然而在资源再生行业里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生产了多少新品,就意味着会产生多少废物;有了多少废物,意味着你拥有几乎等量的资源储备。”全通所要做的,就是收购将这些国外淘汰掉的机械旧品,对当中可利用的部分进行分解,然后分类回收,最后产生能够循环利用的资源。

  据陈正智介绍,目前大陆进口资源的方式,一种是直接从国外进口原生资源,另一种依靠进口废物再生资源,后一种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安全环保的控管方式显得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通决定落户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多次调研指导下,从1999年开始耕耘至今。

  “圈区管理”,是指对从事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的企业实施特定的园区化管理,以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验收是任重道远的另一个开始,后续包括扩建深加工区、规划招商都迫在眉睫。陈正智说,除了吸引各类大型国际废料运营商及加工企业之外,全通也会积极地引进台资企业,作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基地。

  资源再生 曾助力台湾“经济奇迹”

  其实在资源再生领域的发展上,台湾已经走了很远的路。陈正智对导报记者说,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最初缔造出的“经济奇迹”,就是建立在收集国际性废料的基础上。因为台湾岛内矿产资源稀缺,而彼时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民间力量都不具备开发资源的能力。而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就是通过类似“牙膏皮换糖”的方式收集废料,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后来日本将相关产业转到了台湾,在台湾做“粗加工”,再回日本进行“深加工”。对这种做法的仿效,成为台湾经济起飞最初的“资本”。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台湾加强了土地控管,岛内资源再生工业发展困难,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各国。

  从学校毕业之后,看好大陆发展前景的陈正智,就到广东一带从事海运行业。1998年,有关领导赴黄埔港考察时,开始重视废料进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根据台湾的经验,通过良好控管,就可以将其转为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陈正智也发现,大陆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废料就越多,这个领域未来大有可为,因而转到福建建立相关的工业园区。

  看好未来 首个台资园区落户福建

  回忆起最初选择福建发展的经历,陈正智说,虽然大方向没有错,但在起步时却困难重重。因为当时大陆的国际海运还在初步阶段,而福建对于进口废料领域并不了解,缺乏经验和认识。为了建立便捷的通关体系,陈正智先在厦门港组织了一支船队。而为了保证再生过程的环保,园区的第一期工程就建立了通关查验中心。之所以能够这样“激流勇进”,是因为他看得更长更远,尤其是福建省在国际海运方面的成本优势,让园区发展能有更大的空间。

  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为资源再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首先福建位于大陆海岸线的中部,货物经由海运到各地的港口更为便捷。加之福建是原生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比如塑料资源就百分百从省外输入。而福建越来越快的发展,对废料进口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福建拥有对台优势。陈正智说,目前大陆经营废料再生最成功的大多是台商,因为台湾能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而福建作为大多数台商的祖籍地,台湾人“根”的意识让双方嫁接更容易,“甚至买货都要便宜”。

  陈正智介绍,“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建立回收体系,就是建立实惠可行的技术基地,由松散式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集约。他相信,作为大陆第一个台资园区,全通会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获得很好的发展。(《海峡导报》 记者 林静娴 实习生 刘普)

【编辑:李伦】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