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台湾清明祭祖:彰显传承传统又添减碳新意(图)(2)

2012年04月09日 10: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音乐树葬:环保简约突显时代进步

  “花若离枝随莲去,搁(再)开已经无同时;叶若落土随黄去,搁(再)发已经无同位。……望你知影(知道)阮(我)心意,愿将魂魄交给你,世间冷暖情为贵,寒冬亦会变春天。”

  清明节前夕,台北另一处公墓——金山富德公墓的咏爱园内则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一首闽南语歌曲《花若离枝》勾起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思念。

  “永恒生命——追思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来此祭奠亲人的人们,纷纷驻足停留,在《化作千风》《送别》《圣母颂》等悠乐中,怀念着亲人的点点滴滴。

  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家属搀扶下颤巍巍地来到现场。老人身已重病,他希望能在最后的时光里,亲身到咏爱园走一走,为自己选择一处“落脚”的地方,并希望能有机会在音乐中感受即将逝去的生命的宝贵。

  老人听音乐的愿望,在台北市殡葬管理处的努力下得到实现。音乐会现场,老人在现场演奏的《送行者》中,静静抹着眼泪。老人的家属说,若父亲往生了,希望还能藉由每年的追思音乐会,缅怀父亲过往种种。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吴坤宏说,追思音乐会的形式会保留下来,在以后每年清明节举行,不仅是满足老人和亲人的愿望,也是一种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新祭奠方式。“用简约庄重的音乐会取代铺张奢华的祭拜及焚烧金纸等传统仪式,是时代的进步”。

  最后,老人为自己选择了环保的树葬方式,他的骨灰将被洒在咏爱园的一处树下,而他安眠处的小片绿地将由他的亲人照顾。

  由于台湾地狭人稠,土地资源有限,多元环保殡葬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台湾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老人选择的树葬,就是现代殡葬的新形式。

  位于金山富德公墓园区内的富德生命纪念公园里,就有专门的树葬园区,将往生者骨灰磨碎成细粉后,装入可分解的骨灰罐中,埋入树木根部,养份被生物完全分解后,转化为腐殖土壤,滋养大地,不着于相、入土为安、回归大地。

  除树葬外,在台湾流行的殡葬方式还有草皮葬、花葬、海葬等。这些环保的殡葬方式,也革新着人们的祭拜方式。没有墓地,故去亲人的骨灰统一安置在骨灰塔上,每到清明统一祭拜。海葬者的后人也并非无所凭吊,在海葬结束后他们拿到一张小卡片,写有海葬骨灰抛撒的经纬度,清明时节便可出海追思。

  台北市民方先生的父亲就在树葬园区安息。他说,现代殡葬方式,保留了骨灰,不保留坟头,把墓地变成了林地、草地、花海等,经济文明,环保卫生。

  节能减碳:彰显自觉社会公德

  每年,上山墓祭祀的民众都有逾百万人次,不少台湾人仍然习惯点香及焚烧金银纸祭拜祖先。

  为了鼓励节能减碳,台北市殡葬处自3月17日起连续3个周末假日及清明节当天,为金山富德灵骨楼及阳明山灵骨塔提供专用纸袋让民众放置金银纸,再统一交由殡葬处代焚,以减少露天大量焚烧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殡葬处也提醒民众以鲜花素果祭拜,严禁烧香。

  “这些举措在尊重民众传统祭拜习惯的基础上,减少了空气污染、保护了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了民众健康。”吴坤宏说,仅2011年清明期间代焚金纸就达15吨多。

  富德和阳明山两个墓园的灵骨楼(塔)2012年均停止贩售金银纸,2013年起将不再提供临时金银纸焚化场所。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民众逐步适应和理解政府此举的节能减碳和环保意义。”吴坤宏说。

  “百姓越来越支持这种做法。”在阳明山墓区协助维持交通秩序的义警江武松说。

  甚至有不少民众自发到墓园里当义工,帮忙清理环境、引导民众、宣导环保措施等。在阳明山墓园,记者遇到了16岁的高中学生高国展,他拿着扫帚和畚箕,穿梭在墓地周边清理垃圾。还有68岁的陈美美,正向扫墓的民众推介金印纸专用袋,并引导他们将袋子集中放在一处以便统一焚烧。她说,10年前儿子去世,她便开始在儿子骨灰安放的阳明山灵骨塔担任志愿者工作。

  而台湾一家汽车客运公司的张世峰,清明前后10天则每天清晨5点就上阳明山开工。他服务的公司在清明节前后免费为到台北各个墓园扫墓的民众提供接驳车。

  “扫墓对于台湾民众而言,是一年一度的重要大事。墓园多在郊区,如果市民开着私家车过来,交通堵塞会很严重。”张世峰很认可公司提供扫墓接驳车的做法,尽管这样让自己至少要多忙碌十来天。(《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 任沁沁)

【编辑:李伦】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