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造生命共同体--记者探访泰雅人部落"司马库斯"

2012年04月15日 09: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打造生命共同体——新华社记者探访台湾泰雅人部落“司马库斯”

  泰雅祖先遗训告诉“司马库斯”族人,这是祖先建立的家园,是自己的根,不要离开她,要用心来守护,才能延续孩子的未来。在台湾1500米高的深山里,“司马库斯”部落将爱平分到每一户人家,让部落成为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4月上旬,新华社记者探访了这个台湾最后通电、通路的泰雅人部落——“司马库斯”。

  合作共生 共享共荣

  汽车沿着崎岖山路颠簸了4个小时,才来到“司马库斯”,一路伴随着巨石、迷雾与层峦叠翠的景致。

  位于新竹县尖石乡的“司马库斯”,由于地处偏远,素有“黑色部落”的称号,也因笃信天主教被认为是“上帝的部落”。部落里只有28户人家,173人,1979年才通上电,1995年通了路,2003年装上电话。1991年前,贫穷的当地人纷纷外出谋生,人口最少时部落里仅剩9户人家。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眼前的“司马库斯”已经完全与现代文明接轨。这里有充满泰雅风情的咖啡馆,可以无线上网;族人可以流利地用汉语与外界交流;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人们生活富足,婚丧嫁娶都有补助……

  这样的发展,得益于部落摸索出的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土地共有、合作共生”。

  在“司马库斯”,如果有人抓到一头山猪,就会将它平均分成28份,分给每一户族人。“如果只顾自己,部落的情感就难以维系。”部落头目的儿子拉互依告诉记者,“互相给予、合作共生是‘司马库斯’部落最重要的经验,一个部落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1993年发现台湾第二大神木后,“司马库斯”开始走上文化生态观光旅游之路,却在1993年到2000年7年间经历了一次集体迷失,一度忘却了共荣共享的遗训,内部冲突严重。族人开始反省:“为什么祖先可以彼此分享小米、山猪肉,如今却不能分享货币?”后来,经过集体商议,这个部落选择了一种共有互助的发展模式,祖先合作共生的生活模式得以延续。2004年开始实施土地共有制度,共同经营进入真正的“共有共享制”。

  当地有一套完整的福利分配制度,贯穿于每位族人的生老病死。孩子出生后,每个月有4000元(新台币,下同)补助,自小学到硕博士,学杂费和生活费由部落共同基金担负;每个人都有20万元建房补助,结婚有20万元、5头猪、40桌饭菜的补助,退休后每个月3000元补贴,看病医疗费用全报销。

  39岁的优绕依将是“司马库斯”部落议会总干事。记者上山后第二次见到他时,他正在为50多岁的孤寡老人马来酥隆建造木屋,木屑飞扬在头发、脸上,优绕依将依然专注于手中的活儿。

  “让族人都过得好是我们的责任。我身为议会总干事,既要组织部落工作,也要教孩子们学习泰雅文化。”优绕依将说,这个房子建好后,就该支援农忙了。

  如今,共同体中的成年人每个月都能领到一样的薪水,无论年龄、学历、职位,男人月薪11000元,女人月薪12000元,头目也不例外。

  为了防止“大锅饭”可能带来的“惰性”,部落的管理制度要求,恶意不工作或有酗酒等恶习的,一次罚款1000元。

  敬畏祖先 永续发展

  “司马库斯”有一个巨大的神木群,拥有台湾第二、第三大的神木。“尽管不是台湾最大的,但我们的神木群无疑是保护得最好的。”32岁的拉互依说,这是因为从一开始,部落族人就怀着对神,对祖先的敬畏之心,保护着这片土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对土地,对森林的保护,是族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司马库斯”现在可耕种土地面积200公顷,部落拥有森林3万公顷。为了生态保护,部落推行森林守护计划,其中2.8万公顷是禁牧区。

  “我们告诉自己和下一代,这些有生命的木头不能砍伐,否则会影响生存。”拉互依说。

  在这里,看不到水泥钢筋,所有的房子都由竹子、木头建造,使用的木材都从外面进口。部落规章严格规定,部落族人如果捕杀受保护动物、破坏森林,将会被“踢”出共同体。

  拉互依带记者上山探访神木群的时候,随身携带着一个垃圾袋,只要看到有任何不属于山林里的东西,如游客残留的各种垃圾,他都会捡起来,带离这里。

  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贯穿在整个“司马库斯”。小学校舍用强化玻璃作为屋顶以利于采光照明;部落所有灯具都使用可以节约四分之三电能的节能灯。

  在旅游观光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司马库斯”拒绝过度开发,他们主动要求政府不要把山路修宽,以限制旅游大巴带来太多游客而导致生态失衡,每天进山游客被限制在300人以内。

  “资源就像水库,如果水一下子打开太多,终有一天会断流。”拉互依说,“如果有一天,旅游观光没有办法继续了,我们依然可以回到过去,因为一切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没有被破坏。”(记者 任沁沁 张承志 田野)

【编辑:李伦】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