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马影后杨惠姗跨越海峡25载的琉璃缘
“言成为诚,心音为意。”26日,发源于台湾淡水镇、成长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机构——琉璃工房迎来25周年庆典,两岸文化界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合作推出以“诚意”为主题的特别展览。
1987年,海峡两岸刚刚结束近40年的隔绝,已在台湾电影界获得金马影后殊荣的杨惠姗与从事导演工作的丈夫张毅一同急流勇退,投身研究以脱蜡铸造为主的琉璃艺术工艺,一转眼已有25载。
“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从当初淡水河边7个电影工作者草创事业,到现在两岸及海外有1200多名员工、80多家艺廊,是两岸文化界的一片大爱,支持我们的琉璃艺术走到今天。”杨惠姗对记者说。
据杨惠姗和张毅回忆,25年来,为了自己的“琉璃梦”,辛勤劳作,才有苦尽甘来。他们学习复原“脱蜡铸造工艺”,到世界各地搜集不同流派的玻璃艺术作品,曾经顶着风沙赴敦煌莫高窟临摹,还曾抱病烧制“千手千眼观音”,后来还斥巨资在上海建立了一座民间博物馆。
“这是一场有关两岸文化交流的心灵之旅。当年迈出第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上世纪90年代促成杨惠姗首次赴大陆巡展的大陆知名文艺评论人唐斯复说,张毅杨惠姗伉俪跨越海峡的传奇故事,令众多海内外同行感佩不已。
1993年,杨惠姗携她的早期作品“登陆”,在北京、上海两地办展,让当时对这门艺术还较陌生的大陆参观者为之震撼。而今当年最早“登陆”的《生生不息》等三件作品,已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最近五年间,杨惠姗和张毅的琉璃艺术再度躬逢盛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的作品领风气之先,代表台湾文化界进入奥林匹克公园“祥云小屋”展出,世博会上,张毅的作品《千一自在》等又入藏世博中国国家馆。
除了创作与收藏,杨惠姗还热衷于在大陆推动民间博物馆事业以及昆曲复兴。2007年,她为上海昆剧团复排全本《长生殿》设计制作了巨型的琉璃道具“贵妃翠盘”。当大陆昆曲演员所扮演的“杨玉环”在“翠盘”上翩翩起舞,两岸艺术家的创意就在那一瞬间珠联璧合。
同样是在这一年,琉璃艺术博物馆在上海开馆,开启了两岸文化界合办公益性民间博物馆的全新尝试。而今位于上海知名文化创意园区“田子坊”的博物馆新馆,汇集了一批中外琉璃艺术大师的杰作,包括中、美、英、法、日等国艺术家的大型代表作,风格迥异,气象万千。上海博物馆还与琉璃艺术博物馆“结对”,在器物专业保养和陈列方面提供各种支持。
杨惠姗说:“从20多年前在大陆目睹‘中山靖王墓琉璃耳杯’文物真品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复兴这门流传千年的工艺,后来又有了还原敦煌洞窟观音造像的宏大愿景,尽管过程十分艰辛,但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得到帮助,有爱相随,支持我一直走下去。”
在过去25年间,杨惠姗还创作了众多以“花”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富有传统特色的梅兰竹菊系列、牡丹、莲花等,今年她又创作了题为“一朵中国琉璃花”的大型作品,寓意文化艺术事业“花”开两岸、绵延不绝。
“琉璃工艺可能只是艺术史的一个剖面,而中华文化需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传承。”杨惠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