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vs平等教育 台湾推12年义务教育掀论战
台“教育部”25日正式推动12年“国教”(相当于大陆的义务教育),该计划2014年正式上路后,将以“免试、免费”升学为宗旨,以落实普及教育的精神,却未料这场教育改革掀起“精英教育”与“平等教育”的对立。
2014起 初中生免试升学
据介绍,台湾此次12年“国教”将分2个阶段,包括9年基本教育加上3年高级中等教育,并以免学费、免试入学为主,今年9月份升读初一的新生将成为首批“12年生”。
根据台“教育部”的规划,2014年开始,75%的初中毕业生不参加升学考试,依其性向、兴趣、能力或志愿、特殊才能或竞赛成绩,进入高中、高职或五专就读;未来则逐年提高免试入学名额,甚至达到全面免试入学及就近入学,做到真正的普及教育。
另据《中国时报》报道,台“教育部”25日表示,实施12年基本教育后,名校免试比例改采协商方式达成。今年免试入学高中职达55%、明年65%。北一女中校长张碧娟表示,现在要谈2019年的做法太早了,现在台当局“教育部”不强制,感觉很好,当初宣布2019年达成每校五成免试,完全没依据。
台中一中校长郭伯嘉表示,一中未来改为市立高中后,还要看市府的教育政策来决定做法。他指出,学校免试入学比例必须由招生委员会讨论后决议,学校老师大都认为,应该让学校招生保有自主空间,如果完全用规定的方式,将无法经营出学校的特色。
台南一中校长黄运生表示,“教育部”不强制在2019年达成五成免试,真的让人松了一口气。12年基本教育的大方向确定后,应鼓励各学校发展特色教学,专攻科学、语文、数理、艺术等,让各校呈多元化发展。
免试?明星学校学生被激怒了!
虽然出身台北名校“建国”中学的马英九说,明星高中过去是“鹤立鸡群”,希望未来能变成“群星争辉”,拉近各校的差距,相信这将更有利于台湾社会的整体发展,但由于废除考试,改以学区划分、采就近入学等原则分配学额,有关教育改革被指“消灭精英学校”、“齐头式平等”,引发一众名校的不满。
大批来自建中、北一女中等精英名校的学生25日在“教育部”记者会场外高喊“反对”,认为废除考试将无法分出优劣,使精英学生失去“拔尖”的机会,甚至有学生怒吼:“为什么要跟人渣一起上课!”学生们甚至通过脸书串联,预计5月27日到“教育部”前静坐抗议,反对12年“国教”的实施。
明星学校的高中学生们认为,明星高中真正迷人的地方,并不是校园环境、硬体设施,甚至不是师资环境。明星学校珍贵在“学生自主读书”的氛围,以及同学之间的影响力!老师只是辅助学生解惑的管道。如果明星学校的读书氛围被瓦解了,只剩下15%到25%是“考”进去的学生,这对拼命读书的学生而言公平吗?
免费?贵族私立小学越办越多!
12年义务教育“免费”上路,真的能让教育机会均等吗?建中校长陈伟泓就直言,此政策非但不能让教育机会均等,反而还会让公私立翻转,使私校招生更加兴盛。
这样的忧虑不是不可能,因为对于金字塔顶端的家庭,如果不信任公立教育体系,且不想让孩子太早当小留学生,那么岛内越来越多的“贵族私小”是最好的选择。据了解,私小目前占台湾小学1%多,价格虽然昂贵,但反而越办越多。
据了解,岛内这些私立贵族小学价格都很昂贵,在台中就出现号称最贵的丽泽中小学,每学期学费要17万至18万元(新台币,下同)。而历史悠久的台北市复兴小学位于市区,且办校严格,受到许多政商名流的欢迎,一学期约8万元;新北市的康桥小学,着重英文教学与田园情境,学费一年约30万元。位于安和路的立人小学一学期学费12万-13万元,除强调小班双语课程之外,还强打“领袖课程”。
由于这些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多以企业化方式经营,学生只要成绩达标,可以从幼稚园至高中接受“一条龙”的衔接教育,届时就算建北这些名校被“社区化”,这些私校学生的“精英教育”之路依然不会中断。例如台北市的薇阁小学素来以“难进”著称,想要就读就得先从幼稚园开始“卡位”,今年台大甄选入学,薇阁中学正取37人次,远远领先不少公立高中。
记者观察
义务教育不重要 多元化教育才重要
台湾推行12年义务教育,试着打破明星学校的光环与迷思,立意固然良好,但社会上正反声浪却已吵翻天,义务教育究竟是好是坏呢?
支持的人认为,孩子的出路不该被窄化成考试,人生也不应该以一次联考定生死,考试制度会抹杀“姚明、郎朗、吴宝春”等这一类型孩子的机会,因此,免试入学的教育制度对每个孩子来说无疑都是公平的。
然而现实中还有另一方的声音:“你家孩子不适合读书,但不能因为做不到就怪考试制度啊!”“家里没钱给孩子学才艺、放学后还要打工、唯一出路就是晚上努力念书的孩子,又该怎么办?”每个人都觉得会读书的孩子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不是也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义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其实,关于义务教育的好坏问题,大陆的家长们一样存在这样的争论。但其实,很多家长都误会了一件事:拥有特殊专长的孩子没有错,认真读书的孩子也没有错,考试制度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多元化学校太少了。
换个角度想,如果体育型学生能到体育专长的学校就读,音乐型学生能到音乐专长的学校就读,外语型学生能到外语专长的学校就读,读书型的孩子到普通学校就读……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校里,彼此切磋、共同前进,想必走到哪都能找出属于自己的路。(许巧娜)(《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