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写白崇禧:多年没人写 只好自己动笔
中新网5月2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人们读白先勇的《台北人》,却没看过《台北人》身后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照片可以还原历史现场。白先勇花了十多年撰写父亲白崇禧的传记,传记完工前,他先将这些年搜集的六百多张历史照片整理成图文集,完成《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联合报》顾问张作锦曾任《联合报》总编辑、美国《世界日报》总编辑。他和白先勇年岁相近,都是走过大时代烽火的孩子。他们难得聚首,一个从儿子的角度、一个以新闻人的眼光,带领读者贴近白崇禧这位参加辛亥革命、领导北伐、八年抗战与国共内战的将军。
两人对谈摘编如下:
问:白先生花了十几年写父亲传记,什么动机让你想写父亲传记?
白:我不是史学家,“跨界”是因为父亲有许多误解需要厘清。比方,有人认为决定国共内战胜败关键的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我父亲按兵不动,这是误解。一开始,他就把黄维十二万最精锐的部队调去打仗,书中有一张黄维被“共军”俘虏的照片。黄维还在回忆录里埋怨我父亲,把他调去送死。
白:父亲一生最遗憾的一役是东北四平街战役。如果蒋介石不下停战令,让我父亲乘胜追击,就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这个关键也乏人讨论。国共内战为什么败?一直没人肯好好谈。我父亲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军事败了。
白:我父亲这一生,总是站在“国运”兴衰的转折点上,尤其跟蒋介石的关系,影响这么大。他十八岁参加武昌起义,北伐、对日抗战无役不与。军事史上应该给他一个定位。我一直在等人写,等了这么多年等不到,只有自己动笔了。
问:我们的“民国史”太残缺了,八年抗战是这么重要的大事,我们拿得出一套征信于世界的丛书吗?
张:台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对“国家认同”有些混乱,再加上两岸正进行交流和解,史学家要写这部分历史可能有些困难。社会的氛围也让人觉得,还有必要写这些吗?此外也缺乏市场的诱因,书可能没人买。因此,写八年抗战的已经不多,写国共内战的就更少了。
白:剑桥大学邀集国际学者来撰写中国史,我认为台湾也应该效法这个模式,邀请史学家一起来写“民国史”、抗战史,集合“政府”、学术机构的力量,十年、二十年去做。
张:台湾当然可以做、也应该做,但就怕政治因素干扰,一旦(岛内)政党轮替,可能就做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