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区大学观察:人不应只是为自己学习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解放知识,是催生公民社会的一条便道——秉承这一理念,一些有志者不遗余力地推动台湾社区大学的发展,努力使其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公民社会的成长
本刊记者/徐智慧(发自台湾)
从1998年台湾创立第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大”以来,短短14年,已有86所社区大学星布全岛。每年有12万新生入学,“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台湾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秘书长周茹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尤其希望,人不应只是为自己学习。过去就算是有念大学的阶段,主要是为了找工作,为了个人生涯规划,为自己在社会上找一个饭碗和位置。而我们办社区大学,是希望学员为公共事务而学习,希望他们藉由知识体系的完整,来参与公共议题,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
开放的教与学
4月26日晚7时许。新北市(原台北县)永和社区大学。窗外飘着春季特有的绵绵细雨。
一头白发的廖新一,矮墩墩的身材在教室里健步如飞,擦黑板、整理教具,然后稳稳当当地坐到座位上,像个虔诚的小学生。
教室里只有7名学生,平均年龄60岁以上。他们坐在这里,准备听一门名叫“台湾文学导论”的课。每周四晚七点至九点半,雷打不动地听上两个半小时。
72岁的廖新一是班长。退休前,他是《中国时报》记者、编辑。13年前,永和社大创校的时候,他是首批学生中的一员;今天,他还坐这里,是永和社大资格最老的学生之一。
永和社大的2000多名学生,年龄大多介于45至65岁之间。社区大学的门槛很低,只要年满18周岁,不限学历,都可报名。这里学费低廉,修一门课的每学期学费只要2400元新台币左右(约500多元人民币),可获得3个学分。修满128个学分,社大颁发结业文凭。
所有课程均不考试,上课不点名,学生来去自由。
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以下简称“全促会”)秘书长高茹萍认为,学员都会用脚投票,所以当社大的老师很考验功力。“学员不想听就走了,人家付了钱都不来听课,说明老师没有魅力,所以老师要想办法吸引学员。”
社区大学老师来源广泛。“如果开陶艺课,就去嘉义找教瓷烧的师傅;开社运课,就找社运活跃分子;开环保课,就找环保人士。”高茹萍说,甚至有些只字不识的老农,也被聘为社大老师。
台南市曾文社区大学开设了“保种课”,就延聘了这样的老农,教授传统的农耕育种、留种技艺。老农不会讲课怎么办?他们就为老农专门配备了年轻人当助手。
社区大学的讲师既非专职教师,也不是志愿者,而是按授课时间付费。通常每节课的钟点费为2500新台币左右。“和正规院校的讲师费相比,社区大学老师的收入并不少,可能还要多一点。”高茹萍说。
在台湾文学导论的课堂上,80后的台大政治系博士走下讲台,来到年龄近乎他两倍的学员中间,侃侃讲起台湾“铁血诗人”吴浊流。
这种“老生少师”的现象在社区大学很寻常。“实际上,社区大学的师生关系经常颠倒,学生可能会变老师,老师可能会变学生。教师延聘不拘一格,但有专长,遑论出身。”高茹萍说,“教学方法也摒弃俗套的灌输,代之以活泼的互动。”
课程设置推动公共议题参与
台湾文学导论是一门半价课程,也就是说,只要付一半学费,就可以来听这堂课,并获得学分。
在永和社大今年开设的100门课里,共有15门半价课程,如“生态园区解说园课程”“永续(即‘可持续’)生活经济学”“法律与生活”“认识不一样的政治”等。另有12门免费课程,多是人文、社科类课程。这是永和社大的一种鼓励政策,也是永和社大引以为傲的办学特色。
“我们是全台湾开学术课程最丰富的社区大学。”永和社大负责人周圣心拿过一张“永和社大新学期招生课程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学术课程当中,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方面。
“如果社大觉得这门课很好,有助于学生参与公众议题,就会减免学费,以吸引更多人来听课。”周圣心说。
永和社大开设如此多的学术课程,跟他的创办人——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黄武雄有关。
1999年,永和社大宣告成立,黄武雄任校主任。他提出,社区大学的课程应分为三类,包括“以社团活动课程打开并发展人的公共领域”“以生活艺能课程改造私领域的内涵”“以学术课程作为重建世界观的基础,养成人思考根本问题的态度”。其宗旨,是让社会大学成为“重建台湾社会、发展台湾新文化的源泉”。
不过,如今生活、艺术、技能类的课程,仍占据了课程表的半壁江山。高茹萍介绍说,全台湾的社区大学均是如此,最受欢迎的课程,往往是艺能类的,比如音乐、摄影、养生、烹饪、电脑等。
“社区大学的学员不见得全都关注公共议题,所以,只是通过公共课程是无法吸引学员的。”高茹萍说。因此,社区大学通过课程设计,吸引学员报名参加一些“好玩”的课程,但实际上仍会进入公共议题的范畴。
“我们今年要推一个‘低碳旅游’,对一般人来说,这好像是好玩的事。我们会把一些公共议题,放在旅游线路里面,每到一地,就告诉你:噢,这儿有一个造成污染的项目,这儿有一个水坝影响生态書塛自然就会关注这些公共议题。”
永和社大还通过走出课堂、与社区联动的方式,吸引学员参与公民实践。他们建立一个“台湾原生物种培育基地”,相关课程全部在园区进行。去年,他们还曾把每一个课程中的一堂课放到社区,跟民众一起上课。
“一门课至少要有16个学生选读,学费才够维持开支。有些学术课程我们觉得很好,但学生报名很少,我们也会努力扶持,建立口碑,只有五个八个学生也要开。”周圣心说。
“终身教育”助力公民社会
“前两天我去看社大上课,那些阿公阿妈,有时间有热情不断去学习,那种热情在正规大学里是看不到的。也经常有大学生到社大蹭课,因为他们在大学里上课痛苦到不行。”周茹萍说。她认为,这种学习的热情印证了社区大学的办学宗旨:从刻板的“套装知识”解放出来,重返“经验知识”“快乐学习”。
1994年,台大教授黄武雄等人发起了“四一零大游行”,提出了这样的呼吁:释放学生心智是教改第一要务;学生的心智要先从密集的考试压力下释放出来,从威权的管控下解脱出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次游行最终促成台湾当局进行力度颇著的教育改革。
黄武雄还提出,教改除了面向中小学教育以外,还必须包含成人教育。过去,台湾社会资源有限,成人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很少,台湾社会又存在重男轻女的陋习,女性上大学的人数则更少。当社会资源丰富之后,这些问题需要成人教育改革去解决。
黄武雄的倡议得到热烈响应。1998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即台湾的教师节,台湾第一所社区大学——台北文山社大揭牌成立。同年,台湾着手制定《终身学习法》,5年后正式立法。此后,台湾各地以月均一所的速度纷纷开办社区大学,至今已完整覆盖各县市,包括澎湖、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