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策划:在大陆老台胞沉浮录 走近大陆的艰苦与感动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5月31日 1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原中华全国台湾联谊会副会长兼北京市台湾联合会会长李河民(左)和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闽南话播音员、原文化部驻日本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夫人李玲虹(左)。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原台盟北京市主任委员、原台盟中央办公室主任陈炳基(左)和原北京市临床药学研究所所长、原北京市侨联副主席林明美(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于台湾或籍贯台湾,因为历史的因缘际会,最终定居于大陆几十年。岁月沉浮,如今他们多已进入暮年,当回首往事,说不尽的甜酸苦辣,道不尽的悲欢离合。

  中新网台湾频道推出主题策划《岁月沉浮,老台胞在大陆生活纪事》,采访多位生活在大陆的老台胞,走进他们的乡土记忆、大陆生活,体味他们对两岸交流与人生的感悟。他们每个人的个体的故事,正是两岸关系大历史的生动体现。

    【乡土记忆篇】在大陆老台胞沉浮录 时代悲歌中的乡愁记忆

  中新网北京5月31日电(郭思远 吉翔 丁文蕾 王义铭) 历史,在那一刻成为一个民族深沉的痛。而这个痛,期许随时间慢慢推移得以痊愈,正如历史学家所言“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49年后,生活在大陆的和由国外回到祖国的台胞一时间再也无法回到台湾,但他们怀念故园的浓浓乡愁和建设强大国家的拳拳之心,都汇聚成人们对老台胞最为明显的记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一》)当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轻台胞,而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历尽沧桑的老台胞,但他们依然在翘首以待……

【大陆生活篇】走近大陆,人生的艰苦与感动

  大陆是定居大陆的老台胞主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不仅度过那些青春岁月,而且贡献了毕生精力;在这里,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感怀人生最深沉的爱,正如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刻苦铭心。到大陆后,从日据时代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不再受奴役、被驯服,得到人格尊重和平等对待。物质条件曾经贫乏,而他们更加明白一个强盛之国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走近大陆

  大陆与台湾之间,相隔一条海峡,老台胞曾经跨过这条海峡来到大陆。在那个年代,大陆是什么样?他们对那时的大陆有着什么印象?就让老台胞为我们翻开那段封存多年的历史,诉说那时刻苦铭心的记忆。

  郭平坦告诉中新网记者,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因为与导师的信仰冲突,他们合不来。当年周恩来号召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回国参与建设,廖承志(长期主管侨务工作)也给在日留学生们写了亲笔信,呼吁知识分子回国。

  上世纪50年代,郭平坦到北京,在中南海参加了一次华侨会议,会议当时是由何香凝和廖承志主持,郭老自己在北京和天津待了10多天。在他看来,整个国家当时虽然贫穷,但是朝气蓬勃,那时候,在他心中就埋下了将来要回来参加建设的强烈愿望。此后,他再次回到日本,就和别人一起做学生会的工作,自己则是于1956年带着老婆和孩子一起回到中国大陆。

  两岁时就随父母到大陆的苏民生先生非常自信地对记者说,“在北京,北京话说得比你们都标准一些”。苏民生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他们一家刚到大陆的往事,1941年,为了寻找组织,参加大陆的革命斗争,苏老的父亲经上海到北京,之后,自己也随母亲到北京来找父亲,当时的住处是由张我军(原名张清荣,台北县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安排,就在张我军家隔壁,位于西单手帕胡同乙25号的院子里,和同乡徐牧生合租了三间北房。

  据苏民生介绍,当年他父亲苏子蘅在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但生活仍乃窘迫,年轻时被日本人拷打后患有肺结核,更是需要用自己的大部分薪水来买药和加强营养,生活状况时常入不敷出。

  而在蔡世雄的记忆中,1949年之前,自己还在北京的学校念书;后来自己耳濡目染解放军的纪律严明,而当时被破坏的大陆经济状况也在迅速恢复中,妓院也取消了,“社会秩序好”是当时留给蔡世雄的印象。而且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同学们对自己也没有歧视。据其回忆,那个年代,“大家的关系非常密切,给人温暖。”

  1949年毕业于日本大阪药科大学的林明美,是1953年第一批自日本归国华侨中的一员。1953年7月,第一批日本归侨、留学生来到天津塘沽港,从此,她和丈夫郑基开始了参与大陆建设工作。当时她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就像一个聋子和哑巴一样,因此,她就如同孩子般,开始艰苦的语言学习。

  李玲虹对大陆的印象则较为特别,她回忆,1946年从台湾来到上海,由于住在租界地区,发现做买卖的、百货商店的服务员,就连卖香烟的都会讲英语,到处十分繁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讲上海话,只好硬着头皮从头学上海话,用了半年就基本能说,听懂了,至今仍会说上海话。由于她会闽南话,参加革命时要对台广播,组织上就找到她来做这个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吴国祯于1975年第一次来到大陆,时间上算是比较中期,所以,他对这段历史有着较深刻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他随后于1977年6月份到了北京,以后就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一直做到1995年,便转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