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陋规阻碍两岸人才交流 马英九多个场合表示检讨

2012年06月11日 08: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去境外名校读书,既能开阔眼界,还能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新观念,这是许多大陆年轻人的普遍想法。“去哪儿都比去台湾好,台湾对陆生限制太多啦!”陆生赴台周年之际,一名马上要上大二的大陆学生对本报记者说,原因是台湾对大陆学生有“三限六不”。

  今年招生仍不如预期

  今年是台湾开放陆生赴台读书的第二年。近日,2012—2013学年台湾高校招收大陆硕博研究生放榜,今年计划招收575人,实际录取329人,缺额率超过四成二,还有部分学校录取挂零。有岛内教育界人士预测,今年本科招生在学业成绩上限制更严,按照目前这样的状况,今年大学本科的录取名额可能会比去年更少。去年,台湾各大学计划招收大陆学生(包括本科和硕博研究生)2141人,结果只招到928人,连一半都不到。

  自陆生赴台读书政策匆匆上路,去年台湾硕博士班录取人数仅为248人,缺额率高达62%。今年硕博士班录取人数虽然比去年增加了81人,但缺额率达42.8%。据悉,这些已获录取的陆生,须在6月7日下午5时前,在报名网站完成报到手续,才能正式来台就读研究所,所以,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

  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台科技大学校长戴谦表示,今年是第二年办理招生,更多陆生知道相关信息是录取人数增加的原因。不过,整体仍受限于“三限六不”的政策,计划与实际招生数仍有差距。

  招生不如预期,台湾教育界都将其归咎于“三限六不”政策。对此,有教育官员表示,对“三限六不”的检讨调整,已经呈报“行政院”,会尽快对外公布。

  陋规阻碍人才交流

  不管谁说起陆生赴台读书这件事,都会提到“陆生三法”和“三限六不”。岛内有人称其为“恶法陋规”,限制了两岸间的正常交流。

  台“立法院”2010年8月19日三读通过三部相关“法律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有限制”就是所谓“三限六不”,具体为:“限制采认大陆高校数量、限制陆生来台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对陆生“不加分优待、不能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

  由于台湾近年来少子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大学数量超前,致使多数大学生源难觅,甚至有联考(高考)只得到9分的学生都能进入大学读书,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则面临倒闭的窘境,迫使许多大学将目光瞄向人口众多的大陆,想借此扩大生源,恢复元气。

  但受制于“三限六不”政策,陆生来台人数两年来始终无法增加,让那些原本以为能以此扭转颓势的学校急得跳脚,传统正规的大学也为此头痛不已。他们认为,长此以往,对台湾引进大陆人才无疑构成巨大阻碍,不利于两岸交流和发展;还有大学校长直言,陋规不除,陆生赴台读书真的很难。

  松绑才能改变现状

  面对陆生招生不足的现状,岛内多数大学校长不断呼吁尽快松绑“三限六不”政策,还陆生一个公平的招生、学习环境。

  就在上月底,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台南出席两岸高校交流会时,来自南部8所大学的20名陆生代表提出,因为没有健保(医保),他们在台湾生病看医生,经济负担比较重;也有陆生提出,台湾的大学生有打工的习惯,希望我们也能体验台湾普通学生的生活;还有学生说,毕业后不能在当地就业,两岸学生一旦谈恋爱,回大陆后经营感情会很辛苦……

  叶克冬表示,陆生来台就读政策刚刚起步,有些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保证陆生来台的质量。他同时希望“三限六不”政策能有适当的调整,医疗保险方面的制度也应尽快建立。

  台湾前“陆委会副主委”赵建民日前说,大陆学生的要求其实很“微薄”,他们不是真的一定要打工、一定要争取到奖学金,而是要争取一个平等的权利,当局应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对此也看不下去了。今年以来,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为了延揽到更多的大陆人才,应检讨目前的“三限六不”措施,以改变现状。

  台湾教育部门的官员近日对此回应说,一年来,不管在大陆学历采认、陆生就业以及台湾安全等方面,都没有出现什么状况,当局确实可以考虑放宽目前的“三限六不”政策。他还透露说,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整一些技术性限制,近日可能会公布结果。(本报记者 王连伟)

【编辑:王义铭】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